这几天宅着,认真读了菩提书院济群法师所写的一篇文章《生命的回归》,法师在文章中说:“生命盛开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使世界充满勃勃的生机,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发展。从广义上说,不仅自然界的一切机体都蕴涵着生命力量,甚至星辰和整个星系,也有自身形成、发展及消亡的生命过程。”世间的一切,不管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每个个体,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最为关心和关切的当然是人生问题。人生的话题极为广泛、丰富,归纳一下,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生活”、“生死”、“生命”这三个词来展开的。
一、生活
何谓生活?!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零零总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让你喜怒哀乐的每一件事情。生活包括二个层次:基本生存及生存质量。
基本生存是每个个体为了满足在这个世界的存在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如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这其中,又以“食”为根本,“民以食为天”,有了食物,我们才能获取维持身体运转所需的基本能量,马斯洛所说的人最基本需求是“生理的需求”,说得也是基本生存。从“基本生存”这个角度看,人与一般的动物(甚至生物)无异。
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后,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我们对生活还有更高一点的追求,因此,生存质量是基本生存的升级版,只有在基本生存得到满足后才有资格谈生存质量,犹如我们现在所谈的“消费升级”,在解决了有没有之后,讨论美不美,好不好才有意义!
何谓生存质量?就是把原来简单的、粗糙的、低端的生活,变为优雅的、美的、舒适的生活,这时候,生活离不开文学、艺术、体育、宗教等。到了这个阶段,你不是为生存而活,而是希望自已能活得更美好、更有价值、更有尊严,……。我们国家决心要在2020年全面消灭贫困、实现小康。小康,就是在向有质量的生活迈进了。
二、生死
生死事大。我们每个人,在人世间忙碌操劳的种种事务,从中也产生了诸多的烦恼,但那些烦恼,在我看来,与生死相比,都是渺小的。
生死,是我们作为凡夫俗子都以六根六尘六识能够感知、观察和体认到的,因此,每个人对生死都不陌生。生与死之间的长度,就是我们人生的长度。人类创设时间的概念,把它用作衡量人生的刻度,因此,就有了时间是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东西,你经历了多长的时间,你就缩短了多少你生命的长度。在六道中,只有“人”才有了生脱死、摆脱轮回、走向涅槃的机会和能力,学佛之人有句口头禅: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要珍惜这难得的为人机会,好好修行,早证菩提。
国人喜生忌死,头脑中总时时会有一个虚幻的认识:“死”是别人的事情,自己虽然无法永驻人间,但也不想去触碰和提及死亡,总觉得只要一提起“死”字,就会带来晦气。孔老夫子曾告诫弟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是希望大家把精力多放在生上,在要太多去考虑死亡,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我们对死的回避和忌讳。随着每个人年岁增长,我们对死亡问题还是会有所担心,对死亡的思考,也是每个哲学、宗教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佛法说,每个人的生命从无尽的过去、延伸至无限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谓的“死”只是当期色身的灭失,而对于我们累生所积累的“业”(身、语、意),一直贮存在我们的第八识(阿拉耶识)中,是不会灭失的,只要你还没有修炼成佛、证得菩提,那凡夫的生命就一直在六道中轮回。因此,这一期的生死如虚空中的云彩、大海中的浪花,色身变化了,但业一直在累积和流转。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高僧大德能预知生死,许多学佛之人在死亡到来之时能淡定从容,就是因为有这份自信,“死”只是一期生命形式的改变,没有可怕的。许多书院的同修积极参加慈善活动,为往生者作现场或网络助念,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
三、生命
何为生命?在不同的学科对生命有不同的解读。诗人说:生命是神圣的谜,是机密的法则。生物学家说:生命是蛋白质,是氨基酸。法师在论述这个问题时,用了“相似相续、不常不断”八个字来形容。生命从无尽过去一直发展到无尽的将来,是连续的、不断的,此生与前生的生命本质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今生的生命呈现中有往昔生命“业”的累积,不同之处是在于今生的生命本质又加入了当下的种种因缘。每个生命体都包括着二大的系统:物质系统(我们现有的色身)和精神系统(阿赖耶识中储藏的无始以来的业因),生命是人生的本质,生活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什么能最能代表个体生命的本质呢?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一切:名利权情,都是缘起的,因缘因果的,无常的。我们的色身、情感情绪,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都无法真正代表生命本质,因此,我们要打破“我执”,用缘起的智慧观照人生,充分认识到,财富、地位、家庭、事业、名誉及世间的一切,甚至包括我们的色身,都是无常变幻的,不可能永远拥有,更不能将它们当作是真正的我;用缘起的智慧观照心念,人心险恶,我们的内心有种种不同的想法与情绪。认识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达“无我”,更好地把握心念,正确地认识生命。
因此,生命的回归,就是要正确把握好生活、生死、生命这人生三个关键词,做到认识的回归、自然的回归、自我的回归。
(备注:本文图片均来自“找回自己读书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