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微信读书 app”上看书,有时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写一些评论;最近又沉迷刷小红书,也会在一些帖子下跟贴和评论。
评论就是个人在网络上的言行,就像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说话做事方式一样,在网络上也是如此。和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是,现实世界中别人看你不顺眼,对方不会直接冲上来骂你或揍你,但是在网络上,对方可以在屏幕前一直追着你骂。
你无论说什么,总有人看你不顺眼,给你挑刺、抬杠,表现自己的优越性。就比如我,我只不过是在读书的时候发了几条评论,评论了书中的情节和角色,不涉及任何现实中的人和事,然后被其他读者追着骂;我只不过在帖子下回复了几句,也不涉及任何人和事,结果就就有人来抬杠,还和其他人在我的回复下吵起架来了。
互联网,真是社会生物多样性的放大镜,社会上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在网络上被放大,呈现在我们面前。
刚开始看着这些回复的言论,我感到很不高兴,“我又没有针对谁,他们凭什么这样回复我”?
后来我想通了,当我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自证陷阱了。不是所有事情都有逻辑可循的,特别是在网络上。网络掩盖了很多事情背后的逻辑,我们只能看到结果。我甚至无法知道,网络对面回复我的是不是真人,说不定是平台的自动回复机器人。
与其在思考背后的逻辑,不如把这些网络上的言论、言论的作者,看作是丰富“互联网”的素材。它们让我对“互联网”是什么样的、有着哪些组成、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它们是在帮助我完善对“互联网”的认识。
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我反而故意发一些容易引起冲突的言论,我想看看这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这些反应更加丰富了我对这些“网友”的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