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四川南部的井研县是一块神奇的、英雄辈出的地方。地下丰富的盐业资源,如白银流水。
人文方面,川南乐山地区十几个县,出过唯一的状元郎在井研;近代经学大儒廖平生在井研;推翻动摇清朝大厦的“保路运动”,由井研人熊克武参与指挥。
井研,现有资料表明,从宋代到明清至民国,一千多年的历史记忆,无数井研儿女在川南大地上留下了光鲜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欲说还休。
我与井研相识太迟。第一次去井研还是一次偶然。2007年的一天,乐山画家毛明祥先生的大弟子邀请师友去井研一农家乐写字画画。人多热闹,认识了从井研工商银行退下来的行长,问及井研的人文历史,老行长如数家珍。说离农家乐不远有一处川南民居建筑,过去属于当地盐业大亨的宅院,叫王家大院。我很有兴趣一同开车前往。
我们把车停在一处很有规模的养猪场,太阳很大,空气中弥漫着猪们的臭气。转弯抹角的走着,却被一道小门挡住去路。问养猪场的工人,说不准通过了,真令人泄气。
只见老行长拿出手机,拨打了一个号码,说是打给养猪场老板。不一会儿,有个年轻人小跑着过来开了门。
映在我们眼前的大宅院,满目疮痍,几处小天井的屋檐垮了,上面的小青瓦落满地。正中间的几进院子倒还气派,楠木柱子撑起了清代道光年代的辉煌。
第一进大厅的正中间大梁上,用墨笔书写着大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岁次壬子上梁大吉。按照民间建房习俗,上梁,是指安装建筑物屋顶最高一根中梁的过程。期盼中梁支撑永保房屋坚固。
老行长说,这块地方,在王家购买之前,属于雷进士家,家道中落后卖给了做盐巴生意的外姓大老板,建成了现在的模样。
我们去参观时,几进大厅都住的有养猪场的员工,里面炊烟袅袅。
再次去又过了十年,老行长介绍的盐商修的大宅,门口立着几块碑石,赫然写着“雷畅故居”。这把我着实弄糊涂了。在我的有限认知中,如果这片建筑群是乾隆时期井研进士雷畅修建的,后来的大盐商只是买来住住,对原有的建筑格局没有大的改动,那么,你可以说成是雷畅故居。
为此,我还专门请教过出生于井研的一雷姓先生,他曾担任过当地建委领导。说雷进士是亁隆时候的人,房子管不了那么长时间,估计是当地为了旅游发展需要,把后来人的房子名义安在前人身上。
我听了很诧异,怎么为了旅游,就可以把王家修的房子,硬生生安在比王家早百年的雷进士身上。这也不合规矩呀,进士的房子叫大夫第,门前有石旗杆,眼前的房子里里外外都透出商人家的气息。另外,这么大一片住宅,也不是一位从四品官员的财力可以支撑的。
这就像乐山沙湾镇上的历史名人郭沫若故居,1950年后,郭家的房子收归国有,安排许多外人住进去,甚至还有一家农具𠂆在里面升火打铁。后来把那些住户和工厂搬走后,恢复了原来的模样,重新挂上“汾阳世第”的匾额,这是明明白白原汁原味的郭沫若故居。
而呈现在我眼前所谓的“雷畅故居”,他在乾隆年间或者乾隆去世后的嘉庆时代,无论你说他曾经有多么辉煌,门前树立着石旗杆,威风八面的大夫第等都不为过。
雷畅学问渊博,曾给皇帝、皇子讲课,书上说是进入了翰林院。按照清代官制,进士门前应该立有石旗杆。石旗杆上还挂有两个旗斗(殿试中的进士立两个旗斗、状元立三个旗斗、皇赐一品高官立四斗旗杆)。
后来经过了解,雷家在嘉庆之后的道光年间,家道中落把房子土地一并卖给了来自五通桥的大盐商王伟钦(字敬庭)。王伟钦买下雷畅后人的旧房后,按照木结构建筑的寿命,普通的木制建筑寿命为五六十年,架梁立柱的房子已超过百年。
因此,过气百年的官员旧宅根本撑不起鸦片战争后,新兴民族资本家大盐商的胃口。这在自贡、富顺一带大盐商留下的宅邸可以证明。过气的旧日官员的房子不能满足当下需求,必须推倒重新建设,包括毁弃原来的进士石旗杆。
过去官宦人家的建筑风格,外观体现的是重重叠叠、威风凛凛,地方官员路过都要下马离轿。内里是小桥流水,书阁茶亭。一派园林风光,讲虚不务实,与商人的要求不搭调。完全不能适应百年后盐商的需求。
新的土地产权拥有者想怎么搞都没有人有异议。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位于井研千佛镇学堂湾的川南民居建筑群,应该叫王家大院,或者叫“槐盛号”。
我对此建筑群的认识,后来读四川大学教授刘咸炘写于1932年的日记得到肯定,“背依翔鹤山,门外有横池,厅凡三进,每厅之左右为小院各二。结构齐整,木石坚巨,阶石厚尺余,屋顶板厚寸许,椽下亦有厚数分之板,外曾祖敬翁所造也。” (《辛末南游日记》(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以上这段写实文字表现的场景与今天我们看到的“雷畅故居”一模一样。从而也肯定了此处宅第是王家新造。
光绪《井研县志》介绍,雷畅是在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入选为待读。他家的房子,至少在这之前已经煌煌多年。雷畅为皇帝、皇子讲了两年课,因年老多病回家养老。
想当年,这处门前立石头旗杆,上面挂斗的房子,到出卖给王姓人家,经历了三个皇帝(乾隆、嘉庆、道光),按照王家新造房子挂大梁的日子,时间已是1842年。超过百年的使用岁月,对于一处木结构的房,如果后人不注意保养,早已破败不堪。
因此,现存建筑应该全部属于盐商王家的作品。如果说还残留进士雷家的痕迹,那只有王宅后山梁上雷家夫人的坟墓可以讲述雷家曾经的辉煌与没落。
把盐商王伟钦全新打造的川南民宅挂上“雷畅故居”的名字,这是对曾经的进士官员的不尊重,居,就是曾经住过的屋子。
乾隆年间,商人的地位低下,士则高高在上,进士居所必有带双斗以上的石旗杆,再配上威严的大夫第才有资格。当下房子则体现了商人的智慧,从格局到材料应用皆为一体,根本看不出一点点不同之处。
这也符合中式木建筑的科学寿命。从王家造房的道光二十二年至今一百七十年,巳到木构建筑寿命的上限,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抢救性措施,估计早就破败。
一如苏州的南宋范成大家的石湖,翻开史书,人家是这样介绍:石湖曾是春秋时代吴国的王室苑圆,为吴国贵族游猎之地、祀祝场所,也是吴越争霸的古战场。
相传吴越争霸之时,越国名臣范蠡在灭吴后,带着西施由这里归隐太湖,故附近有镇名蠡墅。
到了南宋,宰相范成大在此建渔庄,以石湖为题创作了大量诗歌;到了清代,又叫平湖;现改为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
鉴于以上认知,我在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把发生在我的故乡乐山的两件张冠李戴的事情,一是古镇苏稽的一座石桥,二是“雷畅故居”,以《谎言在乐山的纠葛》为题发表。引起关注,有六千三百多人次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