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社交的时候,可能都是在指跟家庭以为的人的交往,似乎忘记了我们最重要的社交对象――家人,而这里最特别的就是亲子社交。
现在很多父母动不动就爱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却全然看不见自己家孩子的光芒。
我在红老师的课里听见一个故事,孩子考了第二,回家非常高兴地告诉妈妈,可是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给孩子一个大大的赞许或拥抱,而是责备她为什么没考到第一?孩子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检讨自己,自己偶尔也会如此。真是悲哀,我们到底是谁的父母,眼里为何只有别人家的孩子。醒醒吧,别人家的孩子有自己的父母,完全不用我们操心,快回来,好好“管管”自己家的孩子。
红老师常说我们一定要“看见”孩子,这个“看见”可不是天天只看见孩子的“缺点”,而是看见孩子的“优点”,然后毫不吝啬地告诉他你所“看见”的,有些时候,甚至要把这种“看见”放大,让孩子知道他做得有多好!同样是红老师讲的故事,孩子考了70多分,红老师看了卷子后,不是指责孩子没考好,而是告诉孩子:“呀,你真厉害,这些题,那么多坑都被你找出来,跳过去了,真棒!下次再多跳几个,把分数再提高几分就更好了!”是呀,此刻想想,每次我们拿到考砸的卷子,我们有没有关注过那些孩子做对的题,有没有想过那些六七十分背后孩子付出的努力,如果孩子没付出,应该是零分才对,可是他做对了百分之六七十的题,他付出了好多。
范范老铁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优秀的孩子并不是天生优秀,只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看到了孩子最好的一面并持续放大。”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眼睛被自己的虚荣心蒙蔽了而已。
《共赢》里“电梯法则”写到:“有些人为他人生命增加价值――我们喜欢他们。”
“有些人为他人生命减损价值――我们容忍他们。”
“一些人倍减他人的生命价值――我们逃离他们。”
对于孩子,我们难道不应该做那个为他们生命增加价值的人吗?我们不希望做那个被他们喜欢而不是逃离的父母吗?
作家弗兰克.泰格尔说:“友情是由乐于倾听的耳朵、善解人意的内心和伸出的援手组成的。”友情尚需要如此,做为父母子情,不是更需要如此吗?
友情里是一种比较平等的关系,双方握着同样的权利和责任,可是父母子情中,似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权利掌握在父母手中,这个时候怎样行驶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完全看父母怎么掌控,孩子更需要我们乐于倾听的耳朵、善解人意的内心和伸出的援手。孩子面前,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鼓励和深情的拥抱!
给足孩子成就感,他一定会是你最好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