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遇见教育之美一一《从天赋到天赋力》学习笔记(14)

遇见教育之美一一《从天赋到天赋力》学习笔记(14)

作者: 荷风送香2023 | 来源:发表于2023-08-19 20:47 被阅读0次

          今天把《从天赋到天赋力》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一口气都读完了,总体的感受是:以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发现孩子的天赋,激活孩子的内驱力,追寻真善美,处理好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世界的关系,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和孩子一起享受这段陪伴的旅程是一种幸福。

    1.神经科学家戴维·玛尔说:“仅仅是观察鸟的羽毛,你是没办法弄懂鸟的翅膀是怎样运作的。”如果我们只看到问题的表象,知道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却没有去了解背后的根源,也就无从解决根本问题。

    2.人的大脑中并不存在一个专门掌管动机的神经网络,或是激励中心,“动机”这个词只是心理学家创造的一个术语,指代那些引发、维持和指导行为的一系列因素,其中“自我决定论”被认为是相对来说更完善的一种,它更符合“先天条件由后天环境来促发”。

    3.从动机的分类来看,“自我决定理论”涵纳了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无动机。

    4.希望孩子更主动的学习,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激发动机,二是聚焦于优势能力的训练。其中激发动机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强化内部动机给予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拓展的空间;其二,通过满足自主、胜任、关系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

    5.整合的五项原则:(1)好奇(2)接纳(3)信任(4)开放(5)耐心。

    6.如何进行整合?

    (1)内与外的整合,打破平衡是为了走向另一种更高的平衡。无论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都需要在与外界的互动和与他人关系的滋养中得到成长。

    (2)左脑与右脑的整合:创造力的诞生

    A.感受脑:认知的整合,构建我们的结构化思维。当接触的东西越多越广,新的信息能够与已储存的信息产生关联,相互呼应和印证时,它们才会开始变得“有用”起来。这就是为什么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保护他们的好奇,让他们尽情去探索的原因之一。毕竟,许多有用的知识无法代际传递,也难以通过言语教授。如果我们希望对一个概念、某种事物理解得全面和深入,可以从丰富信息量,改善信息质量入手,帮助大脑进行高效的加工整合。

    从生理层面来理解知识体系化、结构化的训练,其实是将大脑接收到的及时信息与储存在记忆中的已有信息进行整合与重构,就好像把一新一旧两块拼图拼在一起,这样更方便记忆的存储和调取,从而为大脑的认知加工、信息检索与提取建立更高效的通道。

    B.分析脑:情感的整合,关注我们的身体和内心感受。

    (3)多元能力的发展与组合:发现孩子的独特核心优势。大多数孩子并不只拥有一项优势能力,而是能在各大项能力下的亚项中进行自由组合,这种组合可以是同一项下的某几个分支,也可以跨越多种智能进行亚智能的组合。

    (4)天赋“三要素”的整合与探索:构建多元能力矩阵。

    当然,这只是一种构想,孩子的成长不可能发生在无菌环境,其过程存在着大量不可被监控的变量因素。即便如此,这也不失为一种帮助我们发现孩子成长更多可能性的教育探索。

    (5)教师的跨界与整合:先自赋,再赋他。教师需要专业,也需要跨界。教育不能闭门造车,不仅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以扩宽自己的知识边界,将真实世界的经验和体验融入课堂,多元化看待某个单一学科,而且也要求教师能够将自己真正热爱与擅长的那部分融入进来,顺应自身的特质,运用自己的优势来处理实际教学中的复杂问题。中跨界激发了大脑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产生的连接越多,对教育的认知越深入越清晰,利于教育创新。天赋力不仅适用于孩子,也关乎教师的个人成长。

    (6)家庭教育风格:关于成长的三方整合

    7.天赋力应用的四个阶段:

    阶段一,幼儿一童年时期:创设积极的情境体验,保护每个孩子的好奇心。

    阶段二,青少年时期: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交还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自带光芒,但不是每个人的天赋都能被发现,并被激发成为优势能力。因此,我们不要被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所束缚,也不要给每个孩子的可能性设限。生命最基本的诉求是自由选择,是自由意志的完整,是成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允许孩子自由选择和不断试错,在错误和成功的碰撞中才更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边界,帮助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见证成长历程,而不是聚焦于为孩子选择一条特定的成长路径。选择的权利,最终在孩子自己手中,我们要做的只是在他们前行的路上,当一盏小小的明灯罢了。

    阶段三,成年早期(高等教育或专业教育时期):拓展与整合,跨界与聚焦。

    阶段四,成年中后期:在自己想做且能做的领域深耕与创造,实现自我价值。

    卡尔·荣格说:“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么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狄更斯说:“我围绕着一个圆圈而行,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对于教育者来说,只有以长期、动态、持久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才能看到孩子成长之中更广阔的可能。

    8.教育之心:顺应天赋,回归真善美,回归人的价值。作为父母,我们都曾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成为社会精英,但绝大多数人最终会过上平凡的生活一一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我们的目标不是把每个孩子培养成期待中的大人物,或按照某个理想模板去塑造他们,而是在接纳平凡后,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帮助他们在现实的检验中找到心之所属,发现自己究竟是谁,将要到哪里去。尽管平凡,他们却可以成长为有幸福能力的人,有能力与动力去做自己喜欢能产生价值感的事。在平凡生活中书写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叙事,这些自我叙事需要由他们自己去定义。

    9.加德纳认为,多元智能不应是也绝不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必须反映人类自身的价值观,他曾建议,我们的教育应围绕、深入且持续的关注三大主题:真、善、美。

          加德纳在获得2019年明远教育奖时曾说: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他掌握多少知识,拥有多少能力,而在于他是否拥有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智能推动人类进步。

    10.教育之美并非为每一个孩子搭建起理想教育的乌托邦,其实,作为陪伴孩子走一段路的外界因素之一,我们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应尊重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系统,力图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而不是帮助规划这一生。教育之美关于每个孩子成长旅程的多重可能性,这段旅程可能伴随一些未知、迷茫与不安,也会出现很多惊喜、满足与幸福感,但没有标准的起点与终点,也不存在一条明晰的路线指引。正因如此,才更让我们对每一个孩子,甚至对整个人类的未来怀揣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遇见教育之美一一《从天赋到天赋力》学习笔记(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wj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