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有一个符号极为神秘,甚至不应该仅仅基于文字领域去研究,“天”,这个形象和天空完全看不出联系,哪怕是三岁的幼童都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小人,而且是一个脑袋大大的小人。
我们可以看看甲骨文中的“人”与“大”,它们的本义都代表人,其中普通“人”看上去就是一个卑躬屈膝的侧影,而“大”代表叉开腿顶天立地的强者,但是它们的形象都没有去突出头部,而仅仅是对四肢与躯干的描绘。
那为什么“天”的形象却是拥有如此硕大头部的人形呢?由于史料的残缺,如今想要证明这个“天”到底是什么是很难的,文字界也是众说纷纭,但几乎每个中国历史研究者都认同,自周代之后,“天”这个字几乎可以和神灵划上等号。
陶寺遗址,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4000年前的古人也在这里尝试建立天与人的联系。考古学家发掘出了13根夯土柱的地基,复原并重新竖立起这些柱子后,人们发现,古人利用柱子间的缝隙观测日出光影,推测出一年中的节气。
古人只需恭立于此,守望亘古不变的天光,即可获得上天授予的时间。4000年前,人们就建立起这样的空间、时间、光线的大型实验装置,试图获得来自天的指导。
天人之间的沟通自古就从未断绝,至今仍有许多天文爱好者每年春分前后都会来此观测星空,正犹如千百年前的先人们一样,他们也期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天的回应。可以想象,当我们的祖先第一次刻画这么重要的文字时,是不是也有这个疑问:我的天呐,天上也有人吗?
在天上飞翔的仙女身姿曼妙,衣袖翩翩,这可能就是大多数人心中飞天的形象了,但是,这样的形象其实是后期艺术的进化。而更早的形象中,飞天是男人,他们不但身姿健硕,肌肉发达,而且头圆脑大,且头部被笼罩在更巨大的圆形之中。近万年的人类历史,漫长而蒙昧,对于天的探索,更是最近这一百年才有。
现在,当我们终于脱离母星向外太空探索时,我们的着装是这个样子,无一例外的,作为这个阶段的人类文明符号,宇航员的形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颗大大的脑袋。是一种奇妙的巧合,还是穿越时间的证明,这真是一个难有定论的猜测了,而面对这种天问,我们只能感叹一句,我的天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