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工作之初,曾以为自己有热情、灵动、亲和、认真、好学,就会有自己教学的田地,我是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有新理念的渗透,我认为我就能秀出自己。当在履行学科骨干教师职责的十年多内,我愈加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浅薄。
原来——教学即科研,研究者就是专业的教师。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对教学上所遇到问题的探讨与查阅,对语文教学刊物与专著的阅读,我们在教育教学的田野上所做的教与学的工作其实都是在做科研。教学中反思,从被动到主动,渐渐地成为我个人教学行为中的一个常态,我成为一个科研的实践者,我知道,唯有如此才不会“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把“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放在嘴边,但教学常规中、或公开课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学生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并没有在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优秀结合。我的责任是在教学生学,而我教的法子有时又不是根据孩子们学的法子。教学合一,为学习来设计教学,“一节课上的交流都是为促进学生学习”。我是否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呢?越是反思,越是心虚。“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是怎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调动学生的感情,怎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怎样让学生走进作品呢?在这样的反思中,我开始心里装进学生,不只装进教材了。于是,有了我对课堂阅读教学“支点”的探寻;有了《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课题研究,有了“以生为本,高效课堂”下的教学积累、推广和辐射。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我越发懂得文本解读的重要,备课时我会吃透教材,会细琢教法,预设学生的问题,也会了设计一两个好的主问题作为“金钥匙”帮助学生理解全篇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在这样的自我满足地行进时,深受石馨老师的影响,明白深入解读文,设计教学目标,却不可把教学点弄得过多、过杂、过深,因为课堂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适合学情的基础才是合理适度的深化,我也渐渐增强了意识:“学什么”,比“教什么”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起点”就是教学的起点。
于是,我有了对课堂的观察,又有了对课堂提问的新思考。课堂提问要能“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进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且设置的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如同一个链条,让学生在认知层 面上有着由浅到深的内在逻辑。去年10月在北湖区小学优质课大赛中,我担任评委,我在全程的听课中,深深惋惜于不少教师设计的精彩问题,但话语体系与学生年龄特点不一致。如一位教师在教读《蜀相》时,设计了两主问题:本文的知识性体现在哪?文学性体现在哪?弄得学生不明其意。我在类似这样的观课中,体悟和积累了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发问。也更加体会到省教育学院宋胜杰老师所提倡的“思维的训练”,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跳一跳、够一够就能达到。语文阅读就是思维的训练,需要在学生亲身参与的语文实践中反复锻炼出来,而不是通过耳提面命式的教导获得。等等。
我们要研究教育教学,功夫也自然在课外,“这功夫就是读书,不读书就无法研究下去。”如李海林教授所言:“科研改变教师个人的职业处境”。近三年多的阅读中,我认识到读书是一种需要,没有阅读数量的积累就没有课堂“质”的转变,语文教师的文字素养,是生命!读书让我提高业务水平、拥有科学认识、理性思考外,它还让我在研究中发现我们的工作上并不是重复与枯糙,它能使我获得很多教学之中和教学之外的乐趣和成就感,让我的工作变得有意义。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有了课改,也才有了教育教学面貌的改变和新生。但在课改中或多或少的存在重创新,轻继承的现象。如在观摩课中,热闹过多,学生真正收益的值得商榷。语文作为母语,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创作经验、读书经验和教学经验里边,包含着大量经典的教法、学法。例如:把上学说成“读书”,并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确立了“读”的重要性;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之”之说,蕴涵了“学——思——教——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举一反三”,“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之说,确立了范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正确的教学态度;有“能移人情乃文之至极”的说法,指出了情感因素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能够深刻理解这些前人自己的创作体会、阅读体会和阅读教学经验的精髓,为我所用,可能才是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空泛、浅陋、浮躁的一条捷径。也是深受吉大附中王帮阁老师的教引,明确了:语文当美读吟诵;语文当重感悟轻分析,重积累轻理解。枝繁叶茂须得根深,要改变功利性的写作,得坚持给学生阅读积累的时间。对学生口语以及作文的评价要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规矩”和挑刺。表达是人之天性,写作是生命的流动,不要让学生按老师的方法去“走路”。于是又有了我撰写的论文《把“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放在嘴边,但教学常规中、或公开课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学生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并没有在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优秀结合。我的责任是在教学生学,而我教的法子有时又不是根据孩子们学的法子。教学合一,为学习来设计教学,“一节课上的交流都是为促进学生学习”。我是否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呢?越是反思,越是心虚。“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是怎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调动学生的感情,怎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怎样让学生走进作品呢?在这样的反思中,我开始心里装进学生,不只装进教材了。于是,有了我对课堂阅读教学“支点”的探寻;有了《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课题研究,有了“以生为本,高效课堂”下的教学积累、推广和辐射。在阅读中,在教学的反思和研究中,在与学生的同行中,我喜欢上了语文——这条诗意的河流,促我对教育,对语文教学有了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