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英伦漫忆:中国驻英记者的“老大哥”

英伦漫忆:中国驻英记者的“老大哥”

作者: 辣舅舅罗比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23:31 被阅读10次

    《一个中国驻外记者的英伦漫忆》

      作者:辣舅舅罗比

      (个人wx: rob828,本系列拟写30篇完整文章,约15万字。欢迎交流)

    伦敦街景

    第一章 第二节

    2.1 中国驻英记者的“老大哥”

    每到逢年过节,新华伦敦分社的高社长经常会邀请一位陌生女士来访。她到分社后,常赠给她一些蔬果或者生活用品,有时是几个菜瓜,有时是一些点心或者食材。

    女士来的次数多了,感觉就像分社的亲人,遇见分社的员工也不感到生分。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女士是伦敦分社早期负责人陈天声的遗孀。

    说起陈天声,不能不提伦敦分社的早期创办史。伦敦分社创建于1947年6月,是新华社在国外创建的第一个驻外分支机构,创建者是来自香港的中共党员黄作梅。1946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邀请黄作梅来英参加二战胜利大游行,并接见他和授予他MBE勋章。在英国期间,黄作梅借机筹建了新华社伦敦分社。 

    水手出身的英籍华人陈天声参与了创建工作。陈天声祖籍广东宝安(今深圳),生于牙买加,18岁就到外国船上打工,常年漂泊于海上。1929年,已成为海员的陈天声第一次登陆英国,抵达利物浦港,后加入英国国籍。在参与创建新华社伦敦出稿站之前,陈天声还在利物浦从事过消防员工作,与英国社会各界有广泛的联系。

    1949年6月,黄作梅调回香港。1955年4月,在赴印尼参加万隆会议报道时,因所乘飞机被国民党特务破坏爆炸,黄作梅在事故中牺牲。 

    黄作梅离开英国后,伦敦分社的工作由陈天声负责。分社以陈天声作为法人代表,用私人企业“天声公司”的名义登记注册,在名媒云集的伦敦舰队街(Fleet Street)租了一间小房子,开始了新华社在伦敦的早期经营。

    舰队街代表了英国媒体最为辉煌的时代。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路透社等几乎所有英国主流大型媒体都将总部设在这里。如今,在技术革新浪潮的冲击下,各家媒体为了节省开支纷纷撤离了舰队街,搬往郊区或者外地办公。即便如此,今天的英国媒体仍然沿用“舰队街”来代指英国的主流媒体。

    伦敦分社最初没有从事采编的记者,主要任务是抄收和发行新华社英文新闻稿,介绍中国国内革命和解放区的情况,让西方了解中国的国内形势,并在当地发展新华社的英文新闻稿订户。换句话说,伦敦分社最初的职能是“国际传播”,而不是采集“国际新闻”。

    这一局面在1956年终于打破。当时中国和英国已经建立待办级外交关系,新华伦敦分社成为有正式采编业务的海外分社,著名国际新闻记者彭迪担任首席记者。彭迪和夫人钱行二人写了一些在英国当地人眼里的“hot stuff”(烫手的题材),他们在伦敦一直干到1960年,一直到彭迪奉调回国任职。彭迪后来在1979年随邓小平赴美出访,担任邓的新闻助理。80年代,彭迪再度赴美,担任华盛顿分社社长,并受到里根总统的接见。

    彭迪不是从伦敦分社走出的唯一著名媒体人。现任《中国日报》总编辑、新华社原副社长周树春,也曾在伦敦分社担任社长和首席记者。

    伴随中英关系日益密切,新华伦敦分社的规模和办公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以前租用别人家的房子,80年代中期在Swiss Cottage购买了自有物业,从而在英国有了长久的基地。有自己的产权物业,这在驻英中国媒体当中还是比较罕见的。

    常驻英国的其他中国媒体记者把新华伦敦分社视为“老大哥”,不仅平时常来串门和聚会,在租房的时候更是有意去选离新华分社最近的房子,慢慢就有了聚集效应,一条街上住了四五家中国媒体的记者是常有的事。(今日打卡:127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英伦漫忆:中国驻英记者的“老大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yi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