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三十多年过去,他还清晰地记得,小学旁边是片树林,树林的另一侧有很多村落。每当微风吹过,树林会唱歌,那声音很好听。
那天,他是值日生,早早便来到学校。正当他准备开教室门时,突然瞥见一排教室的尽头有个摇篮。他走近去瞧,突然摇篮里传出个婴儿的哭声,把他吓了一跳。
他从小就胆小,生怕惹事,于是赶紧报告了老师。老师闻讯后,向派出所报了案。后来婴儿如何安置的,他就不知道了。只是从那以后,没有再听谁提起过。
这件事,估计只有他,才会想起。别的人,恐怕早就忘了。那个孩子如今应该30多岁了,不知道他/她过得怎么样?是否去找过自己的亲生父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尽管这种事情偶尔会有,但为什么偏偏落在他/她身上,他/她是否有过这样的疑惑?
他是一个心思敏锐、多愁善感的人。他猜想,那个摇篮是孩子的父母趁着夜色,加上树林的掩护,放在那里的;他猜想,那户家庭肯定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所以不得已才这样做;他猜想,那个孩子或者天生有疾病,又或者是个女孩,毕竟那时候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还是很严重的……
所有的猜想,都不过是想想,对他而言,无非是无聊时候的消磨时间。不过,有一点对他是有改变的,从那天起,每当风过树林时,他再也没有听到歌声,只是一片呜咽,一声未了一声又起,大概是妈妈哭完爸爸接着哭……
很多年后,他成了作家,写了不少好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出身如何,他很少交代,大概都是受那个摇篮的影响。那一天,两个本应该最爱他/她的人,出于种种无奈,把他/她抛弃了。所以,他故事的主人公往往会走极端,要么冷血无情,要么菩萨心肠,而且都不愿意追溯从前,毕竟无从追溯。
那个摇篮,某种意义上讲,是他文学创作的起点。他曾经想过,以后一定要写一本书,开始是摇篮摇啊摇,结束也是摇篮摇啊摇,要写尽人生的酸甜苦辣、无可奈何。这本书,应该是他的封笔之作,所以不着急动手,还可以再酝酿二三十年。
估计那个孩子的父母不会想到,他们的举动,至少改变了两个人的一生。或许还有更多的人,因此而被改变,比如孩子的养父母,以及孩子以后的孩子……
他进一步想到,人和人,其实都是在相互作用、相互改变。所谓恩怨情仇,背后都有欢笑和哭泣的故事。要念别人的好,不能记别人的恶,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中,多栽花、少种刺,尽量给别人一些好的影响,那便是最好的人生状态了。
想到这,他仿佛又听到那片树林每当风过,有时会唱歌,有时会呜咽,但不管如何,栀子花的幽香都随风飘来,令人无限遐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