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53700/1b985b3ba60b3993.png)
今天看电视上一个纪录片,采访到某个国企老工人,片子介绍道:这名老工人在某某岗位上12年,把宝贵的青春都奉献给XX事业……听着好像有点感人,但是我个人觉得这种叙述有点问题。
首先他这种工作,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奉献。他也领受了由企业发给他的工资,所以不如认为是一种交换,用劳动换得了报酬。当然也有一种可能,这个工作辛苦但没啥油水,他付出巨大,但跟收获的工资等报酬完全不成正比,这主要是岗位性质问题,或者说得更残酷点,那就是他这个工作岗位有着巨大的可替代性,其实根本不怎么重要。
然而总有很多人会一直在收入微薄,工作辛苦的岗位一待许多年,这种所谓的“坚持”,背后的心理需求是很有趣的。
人们总是容易把自己的动机崇高化,也就是因为从事某个艰苦工作时间很长,仅仅是因为时间长,就把自己的行为变得浪漫化,似乎所在作为都是出于一种“大义”。这种想法一旦出现,那么马上从一个不怎么高大上的维生方式变成一种思想境界上的伟大追求。
这种动机美化对人的心理还是有好处的。记得有个统计,有80%的人,会认为自己在汽车驾驶技术是属于更好的那50%的司机人。那么中间必然至少有30%的人严重高估了自己的驾驶技术。只是如果你告诉这30%真相之后,估计也未必有多少人认可。
还有个例子,我辅导孩子写作业,当发现了一道错题,给他指出来的时候,他有时会狡辩:我就喜欢写成错的!当然他是在强词夺理。但是显然,就连这么小的孩子都会感觉到,假如一个事情,是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选择,从心里就会感觉更舒服些。
当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的选择当然是很有限的。那个时候的人们,如果意识到这种有限的选择,是因为社会、观念、经济发展的局限造成的,而不能由自身做出改变,就会感觉到很痛苦。
而把这种不得已的选择,变成了伟大追求,从思想上就更容易说服自己:我的动机是对国家人民有价值的,所以我愿意承担这种艰苦或者孤独。
这应该就是把动机崇高化的心理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