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阅读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这是一种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形式。通俗地说,多文本阅读就是教师以某一个议题或某几个议题作为阅读训练的目的,将符合这些议题的文章事先准备好,并设计好阅读的顺序、阅读的要求、阅读的练习;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会读文章,学会品文章,掌握该类文章的特点和其中的写作技巧,从而构建出学生本人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构建出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表达及其对应效果的理解的一种综合性的语言训练形式,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会大有益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
读写结合视角下的阅读多文本,不仅能多方面地感受同一文学主题,更是依照例文写作,掌握写作方法的极佳机会。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不吐不快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在题型上的诸多变化让老师们感叹改革力度之大,素养导向之强。而这些变化都指向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比如文言文阅读题中对重要实词的考查、语用题对引号作用、修辞手法的考查,都不是对纯粹知识点的识记考查,而是对知识点在不同语境中的迁移运用考查。要言之,试题的综合性增强。而在全国甲、乙卷中,综合性最突出的体现是多文本阅读。
多文本阅读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常用的考查方式,今年尤为突出: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与课内文本的对比阅读等,均为多文本阅读,可视为自统编教材使用以来,高考评价对大单元教学的有力回应。从文本类型上看,多文本阅读有跨文字文本型、文字文本与图表文本结合型。今年的图文结合不仅体现在阅读材料中,选择题中也有出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从内容上看,多文本可形成互补、互释、对立、引申拓展等关系。甲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以“长征”为主题,聚合了虚构类的小说和非虚构类的纪实文学,两个文本相互阐释,增强了人物的感染力,也凸显了不同文本的艺术差异性。多文本阅读具有较强的教学价值: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如比较、鉴赏、评价、批判等,指向深度学习;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破单一文本封闭、静态的阅读形式,走向较为开放的、动态生成的阅读,由细碎的分析阅读转向统整的主题阅读;③由这一篇到这一类,为学生语文知识的结构化提供了基础。
多文本阅读的高考导向给教学带来了哪些启示?首先,梳理新课标,明确多文本阅读的质量要求。多文本阅读要求体现出层递性,可概括为四个层面的要求:理解层面的多文本信息提取与概括要求、分析与综合层面的多文本信息关联与比较要求、评价层面的多文本信息质疑要求、应用层面的问题解决要求。关注以上四个层面的质量要求是开展多文本阅读的第一步。
然后,教师要具备以学业质量水平要求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和试题选用的能力。教学设计方面,依托新教材扎实推进大单元教学,教师应该首先成为真正的阅读者,具备扎实的阅读功底和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从而具备多文本整合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究竟开展大单元统整教学,还是单一文本教学,教师可视具体学情而定,但无论是哪一种,最后都宜设计具有统整性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联结、迁移、结构化。在教学设计的类型上,根据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可设计比较型阅读、补充型阅读、互释型阅读等。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应该倡导略读与精读结合,二者的关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因此,略读与精读的结合最终要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试题选用方面,教师首先要能解读每道试题所考查的能力层级,对标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从信息概括与提取、信息关联与比较、信息质疑与评价、问题解决等能力层面全面系统地为学生甄选试题。若徒具多文本阅读的形式,而不深入探究、发掘其综合效应,多文本阅读就形同虚设。例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9题要求分析两个内容相近、文体有别的文本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对标分析层面的信息关联与比较要求,学生需要依据信息来源判断两个文本的文体,比较、概括两个文本在材料组织与使用上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阅读情境,学生才能形成对“文体差异”的深层理解。
最后,关注数字阅读,构建多样化的未来阅读形态。目前,语文阅读无论是评价还是教学,仍以传统的纸媒阅读为主,但真实的阅读形态已然是混合式的多样化阅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引导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与学习的意识。且有PISA测试的跨界阅读评估尝试,多文本阅读可能有更丰富的未来意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