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正在举办“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的展览,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除了看那被储存在人造水晶容器中的100克月壤外,还可以通过大量图片、视频资料,系统回顾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面了解中国人民实现“上九天揽月”梦想的伟大奋斗历程。
正所谓“一代风洞、一代飞行器”,在航天技术的背后,有个支撑性学科叫空气动力学,有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设备叫风洞。风洞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也是大气层内飞行器研究最可靠的实验手段。既利用人工制造出来的气流,并加以控制,来模拟飞行器或其他物体周围气流分布、运动情况的试验设施,我们现代制造的所有飞行器都在风洞中进行过测试,它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
1958年建成的北京大学直径2.25米低速回流风洞,是我国首座可以同时为航空工业工程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实验风洞,也是当时我国唯一能进行飞行器型号试验的风洞。
风洞由试验段、三个扩散段、动力段、回流段、收缩段等组成。试验段为开口、圆形、直径2.25米,长3.65米,风洞功率300千瓦。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合作建设,周培源、钱学森等都给予了重要指导支持。
从1958年10月1日凌晨3时45分建成通风,到1990年代逐渐停止使用。30多年里,为多种型号飞行器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试验,为中国低速空气动力学实验和航空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航空史上使用时间最久、效率最高,对飞行器低速空气动力特性的设计贡献最大的风洞之一。
有了从0到1的突破,中国风洞人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现有低速风洞(含工业风洞)约50座,跨超声速风洞30余座,成为不折不扣的风洞大国。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层平台公共空间东区举办的“乘风逐梦—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风洞展”,展示了这座风洞的收缩段、扩展段、动力风扇整流罩等构件,都是北京大学后勤部门工人师傅制作的木质构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发展的重要见证物。
如此重要的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网上却没有发现任何资料,加之展览没有设置在固定展厅内,展览两侧布置有长凳,游客们到这里都是为了吃食物,喝水或坐下来休息,对这个展大都视而不见。
我发此文,只是希望到国博参观的朋友们,在三层平台公共空间东区吃饱喝足后,以更饱满的激情认真看看这个展,了解一下新中国风洞的发展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