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
“心若躁,浮生皆乱;心若静,举世皆安。”
人生过半,就会发现,安静才是立足世间最好的方式。
01 万千繁华,终归寂静
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意思是说根是万物生命的来源,回归根才是静,能静才回归生命。
万千繁华,终归寂静。
世界安静了,才能看清自己,才能读懂人生。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喜欢安静,喜欢在冬天里一个人赏雪。
漫天飞雪,洋洋洒洒地飘荡在人间,寒风中带着些凛冽。
张岱身着厚衣,手提一火炉,在一叶扁舟上,去往湖心亭赏雪。
天地在一片白茫茫下银装素裹,而他孑然一人,没有热闹的人群,没有丰富的食物,只有偶遇同样赏雪的人和他们亲手煮的清酒,伴着雪景小酌一杯,旁人看来是孤寂,而他却是在独享清欢。
科考屡战屡败的张岱,或许是和生活和解了,于是他一心搞起了文学。
他的那首《湖心亭看雪》读起来颇有一种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味道。
和贾宝玉像极了的张岱,前半生都赏尽了繁华,后半生都在落寞中度过。
出身富贵的张岱尝尽了人世的艰辛,后半生,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在亡国恨中,他却能平静地完成明史巨著《石匮书》,也算是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
忽然想起来安德拉德的诗歌:
“时间,无尽的时间,沉重,深邃。我等你,直到万籁俱寂。直到一块石头碎裂,开花。直到一只鸟飞出我的歌喉,消失于寂寥。”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外界的繁华扰乱了我们的心绪,却不知道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平静。
当内心足够平静,就会发现,保持安静平和的心境,即便人生不如意,也能不失风骨,也能体面地存活在世间。
大海海纳百川,却是安静的,大地供养生灵,也是安静的。
万千世界,日月星辰、一花一木皆是安静,人也该学着安静,学着适应这颠沛流离的人生。
02 放下浮躁,心静则强
《道德经》中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意思是,沉稳为轻率之本,沉静为躁动之根。
《庄子》中有一个小故事:
鲁国有一位叫梓庆的能工巧匠,做得一手好木工活。
他奉命为鲁国公制作悬挂钟鼓的木柱,柱子上雕刻着活灵活现的猛兽,令人赞叹不已。
鲁国公于是召见他询问其中的奥秘。
梓庆对鲁国公说:“我准备做这个的时候,并没有马上去做,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也就是忘记名声了。到第七天的时候,我甚至都忘记自己是在为朝廷做事了。当我心中没有惠誉和名利的纷扰,便可以集中精神去选材和制作了。”
一个人做事,能摒弃浮躁,能忘却得失成败,便能达到忘我的境界,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自然可以做到更好。
做人做事,都需要些许的安静,越是心浮气躁者,越是一事无成。
蝉鸣一夏,却在土中蛰伏了数年;竹子熬了4--5年时间,仅仅只能长几厘米,但却在第五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六周时间就能长到15米。
这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一次的安静沉淀,都会让人变得更加平和,摒弃计较和得失,然后专注于当下,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
只有让自己安静下来,才能对自我进行深刻地分析,找准自己的方向,然后笃定地前行。
真正有实力的人不会喧哗,不会浮躁,而是在安静中蜕变自己,然后不动声色地强大起来。
03 修一颗静心,守人生清明
没有哪个人能做到一辈子热热闹闹,当然也没有哪个人会一辈子冷冷清清。
安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有张有弛的生活态度。
再喜欢热闹的人也有想要安静的时候,风起时听风,雨落时听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组成了宠辱不惊的生活。
《大学》中有这么一句话: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能静下来的人,会让自己变得理性而客观,能冷静地思考问题,从而寻找到很多难解之题的答案。
东坡先生正是在失意时寻得了内心的安静,找到了闲暇时喜欢做的事情,才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才写下了流芳百世的篇篇佳作。
现在的人大多都活得很功利,很少有人能做到心有“静气”。
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古今中外的贤能异士大多都能在遇到大事时做到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尤其人在失意的时候,更要培养自己的“静气”。
养一点静气,能让自己静观世界,泰然处之,宠辱不惊,闲看花开花落,守一丝人生的清明。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
心若躁,浮生皆乱;心若静,举世皆安。
让你我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