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简小白呓语

简小白呓语

作者: 程若益 | 来源:发表于2020-08-14 18:09 被阅读0次

            最早来简书是从对对子开始的!

      哎呀!那个时候不要太爽,想怎么对,就怎么对;想到什么,就对什么;什么天南海北双飞燕,什么云淡风轻独行侠,对的那叫一个昏天黑地,信口就来!

      爽是真的爽,尤其是有善心简友再点个赞,恭维几句,天哪!我就是诗仙转世的既视感!

      有喜欢的,就有不喜欢的!有随心所欲的,也就有潜心钻研的!慢慢的,就有简友指出来问题所在:平仄相悖、词性有误、意境不符……一下就从天上摔了下来,连忙开始研究平仄、琢磨词性、领悟意境!一点点的,我就发现,我对不出来了!

      脱口而出的下联,一检查平仄有问题、词性有问题、意境有问题!这对的什么玩意?狗屁不通!一次次的打击下,也不敢轻易再对,本来是轻松愉悦的事情,硬要去抓耳挠腮,咬文嚼字,简单的几个字要耗费诸多时间和心力,就不想再让自己本就脆弱的心接受过多的摧残!

      可是,当自己看到那些简单的文字时,依然按捺不住心里的悸动,还有放飞的思绪!

      偷偷的对上一对,过过瘾,再将它一一删去!还是有些许难过的!

      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可难过的,对的不好就去学,矫情什么?

      是的,也是那样想过,并试过。可是在一个一个字节改动之后,就再不是原来的心意!

      所以,有的时候会想,确实,好的对联是必须要有诸多讲究的!但是,我却时常会有离经叛道的想法,也许是谬论,姑且就乱弹一番吧!

      语境。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他在寝门所提:"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据说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对联来源于骈文与律诗,在发展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的特点,行成了不同句式。因此其格律、宽严也各有要求。其中律诗平仄要求最为严格,古体诗则除了句末平仄有要求外,其他大多不拘平仄(百度搜索)。

      你看,千年来的文化源远流长,实属不易,我骄傲啊!然而,历时这么久远,我们的文化没有经过历史的洗礼与淘汰吗?肯定是有的,只是我学识浅薄,不能追根溯源。

      就简单说来,平仄就是一种口语的发音形式。就我之前查阅有关平仄规律时,就发现,并没有特别统一的要求规定哪一个字就是平,或就是仄。在不同的语境里,一个字或为平,或为仄,或平仄兼顾都是有的!

      既然,我们都非专业出身,那么,深究平仄的意义在哪里?

      从古至今,我们从来没有正视过方言问题。我倒是觉得,我们今天学习过的一些流传的优秀诗文,也不尽然就是现在字面上的文字。那么,如果有一字之差,还是当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吗?古人可是好讲一字师的!

      意境。除却平仄,意境也是灵魂所在。一个字、一个词、一副对联、一首诗词,不同的环境下,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尤其对一副对联,不同的人去对,先不论平仄如何,就所对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有的人看山是山,有的人看山不是山。那么只考虑平仄,词性,就像是一个机器。毕竟大部分人并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多数都是有感而发罢了!那么直抒胸臆又有何不可呢?

      当然,如果各位大神能够在指正的同时有所回附,让我等能够观摩学习,那真是再好不过的了!

      心境。有时候觉得,阅读诗文是可以修身养性的。可有的时候却又觉得,修身养性和阅读可能也没多大关系。

      世界这么大,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声音。虽然,齐齐发声不一定振聋发聩,但余音绕梁的多数是心有戚戚焉!曲高和寡正常,因为曲高而去看轻寡和的人,这应该是种悲哀!

      所以,请容许我们在进步的路上缓慢前行,也请容许我们偶尔的跑调亦或不着调!

      其实,越是品读广为流传的名诗、名联越会发现,即使不能了解深意,首先一定是朗朗上口的,即使不懂,读完也会唇齿留香。而非诘诎聱牙,晦涩不堪!

      那么,愉快的去对吧,没有关系!毕竟,这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祝大家都能在简书开心、快乐,找回如少年般的自己!

    书中自有心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小白呓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kn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