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心安即是归处》第6节,读到《忘》、《傻瓜》、《坏人》《我的座右铭》,尤其是对《忘》,深有共鸣。
昔日年少时,觉得记忆力很好,秋季开学接手的班级,一个班八九十人,一天就可以全部记住。记忆最好的时候,曾经到一个学校监考,检查学生学校、班级、姓名填写是否完整,一遍过后,考场的45个人可以全部叫上名字。年岁逐增,记忆却是衰减到自己都觉得不堪的地步。领导安排的事必须记在本子上,不然,扭脸就忘了。尤其是记不住人名,很多人聊天吃饭打电话,搞了半天,我还是记不住名字,有时候为了防止尴尬,我会不停地在心中默念,但依然觉得绕口,等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一紧张,忘得一干二净。所以,熟人见面,我从不敢主动打招呼,一是害怕叫错名字,二是怕叫对了对方的名字,但对方眼神恍惚,忘了我是谁,心里更难堪。
相对于社交的那些烦心事,我觉得还是读书好。至少读多读少,记住没记住,看法是否苟同,都没人计较,比如我坐在厕所里读唐诗宋词,胀气太盛,心烦之余说了一句脏话,他也不会站出来和我理论。故人不在乎,而我转脸也忘了自己曾有的不堪……今日读《忘》,看到季老说到对“忘”的看法,深有感触,妙不可言。他在文中这样写道,“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就会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
可见,“记不住”和“忘掉”都能给人带来快乐。不管怎么说,往事再好,我们都不能总生活在回忆里,忘掉,即是宽容了别人,也是对自己的放过。过好眼前的生活,再留一点憧憬给明天,没什么不好。
季老说,多少年以来,我的座右铭一直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老老实实的、朴朴素素的四句陶诗,几乎用不着任何解释。我是怎样实行这个座右铭的呢?无非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而已,没有什么奇招……
灵魂独立,不畏孤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