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大型现代敦煌曲子戏《党河情》,在飞天剧院隆重上演。
它成了各个文艺家协会,新闻媒体,城乡群众的热议话题。
党河,是敦煌的母亲河。
七十年代,党河水库的修建,被以这种方式,搬上舞台,却是第一次。
一
因健康原因,首场演出和后来的一场,未能观赏,多少有些遗憾。
只能等下次。
可是,各个群里,朋友圈,看到那么多剧照,评论,还有一些补充书写,也很振奋。
历史,从来不会被忘记。
感谢作家何奇,作为敦煌人,把这样一段,铭刻在敦煌人心中的劳动记忆,给敦煌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大事,用敦煌非遗文化__曲子戏,这种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其实,何奇老师大名,如雷贯耳,见面,却是四五年前,敦煌"三月三迎春诗会"上,他平易近人,回到家乡,和文朋诗友在一起,非常低调,交流态度诚恳,听来如沐春风。
他和"敦煌故事王"陈钰老师,是好朋友,也是合作者,曾一起著书《敦煌壁画故事》,被传为佳话。
更早时,机缘巧合,还认识了他弟弟,是一个绘画爱好者,不过,也是多年不见。
何奇老师,所创作作品,多以敦煌为轴心,也读过他的作品,文风清新,很吸引人。
此次编剧的《敦煌情》,是由敦煌神韵文化艺术团演出,舞台效果好,受到观众喜爱。
二
说起党河水库,记忆深刻。
当年,我唯一的姐姐,就参加了大坝修建,那时,她刚刚十八九岁,正是青春年华。
当时,母亲还带着幼小的我,去党河水库施工现场,看望姐姐。
只记得,临时搭建的房子,非常简陋,土炕很低,很长,一个房间里,住着好多人。
工作场面,可真是红火,尘土飞扬,人力拉拉车跑的飞快。
那种劳动热情,干劲,那种争先恐后,非常壮观。
至于姐姐,当时说了啥,却一句话也想不起来。
也是几天前,才得知整个修建党河水库过程中,牺牲了十八位同志,对此,感到震撼。
他们中,虽然,我一个都不认识,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为敦煌的建设,付出了生命的人,向他们致敬!
我们喝着党河水长大,吃着党河水孕育的五谷杂粮,党河给予的滋养,我们不能忘,而那么为此做过贡献的人,也应该永远被记住。
三
对于党河水库的资料,之前,我知之甚少。
还记得多年前,一位长辈,曾经建议,让我把那段历史,查一查,好好写一写。
当时有点动心,后来,想查阅而不得,渐渐放了下来。
而今想想,这是个好建议,没有抓住,是我的疏忽。
有时候,人的眼光,见识,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有先见之明,又肯讲给我的人,很少,放过机会,所以如此。
后来这些年,究竟去过多少次党河水库,已经记不清了。
那高高磊起的大坝,水流,清波,以及周边滋生的花草,树木,都留下不能磨灭记忆。
在春秋,在冬夏,党河水库,四个大字,和这座水库一起,矗立在那里。
为敦煌的灌溉,绿洲建设,默默付出。
一年又一年。
我想告慰那些,牺牲在这里的人,而今,水库像模像样,坚实牢固,陪着你们,日日夜夜……
我想,关于党河,关于水库,它牵动着千千万万敦煌人的心。
这生生不息的母亲河,水库,它会世世代代看着,敦煌的发展历程,在变富变强的路上,陪伴,也见证。
2023.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