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和其它刘慈欣的作品一样,带着强烈的理性冷峻的色彩。我愿意称之为“披着科幻外衣的哲学作品”。
我个人认为,《流浪地球》这本书探讨了两个问题。
第一:在巨大的压力下,什么对于人类更重要?
刘慈欣给出的描述是:
有意思的是,地球上所有的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环境对于文化的塑造作用可见一斑。当社会安定,国家富足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关注那些心灵和精神上的诉求。比如:爱情,亲情,艺术,宗教等等。因为这些追求使得我们貌似远离了动物性。
但一旦面临生与死的极大压力时,人的动物性便不可避免的复现。我们最本质的需求不过就是存活和繁衍。
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底层的穷人摆脱贫穷的不易,因为他们要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很少有时间去思考未来。
第二个问题是:群体理性或者说全民民主是否可行?
这个问题的答案比较显然。无论社会怎么高度发展,群里理性都是和群体免疫一样荒谬的设想。
刘慈欣笔下逃逸时代的大反叛是整本书里最为悲壮的情节。
“我们本来可以战斗到底的,但这可能导致地球发动机失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过量聚变的物质将烧穿地球,或蒸发全部海洋,所以我们决定投降。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但也请所有的人记住我们,站在这里的这五千多人,这里有联合政府的最高执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们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