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精分老师是另一个老师,她把让我们望而生畏的精神分析讲得通俗易懂,她用了许多现实案例帮我们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让我觉得精分好有趣。
今天感触最深的是同青春期的孩子的关系处理。很多人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青春期顺利度过,孩子很乖很听话就好,最好不要有叛逆。
孩子太听话,容易形成依附人格,自己没有主张,全部听别人的,当然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多做多错,不做不错。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他的心理会一直停留在孩童时期,习惯于被照顾被呵护。那么成人以后很难同别人建立正常的成人关系,亲密关系很难建立或持续。
而家长应该允许同孩子斗争,不要一味让着孩子,孩子可以同自己唇枪舌战,通过互相的调侃挑战,孩子发现自己可以同父母斗争,而父母是战不死的,能经得起孩子的斗争,这样也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弹性。有些父母其实比孩子还玻璃心,孩子一顶嘴,就留下眼泪,把孩子的斗争性压抑了,孩子的内在自我力量被压抑了。
有一个案例,一位母亲陪孩子在国外读书,因为刚去国外孩子有点不适应国外生活,父母给孩子请了心理咨询师咨询,咨询了3年,但孩子同母亲的关心越来越恶化。分析原因,因为孩子在咨询师那儿被完全包容接纳,在那里孩子各种坏都是允许的,孩子在那里体会到了在母亲那儿体会不到的关系,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孩子会越来越觉得怎么自己的妈妈不能像咨询师一样包容自己理解自己,所以同母亲关系会越来越差。
通过咨询,孩子成长了,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而父母还在过去,仍然期待一个乖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咨询应该停掉,母亲更应该接受咨询,与其让孩子退行到过去还不如父母自己成长得更强,让孩子发自内心敬佩尊重父母。
还有一点是关于当下热议的问题:陪娃作业。
有位校长说到父母教育孩子应该以终为始。即你希望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现在就从这方面培养。
有一个孩子小学时一直是第一名,小学父母全程陪同,给他报了许多课外班,但到初中已经下降到中下了。其实小学的成绩根本说明不了问题,小学是被推动的,到了初中没内动力,自然掉下来了。
而另一个孩子小学成绩起起伏伏,父母没有太多陪同,也没有太多在意成绩,在每次成绩差后,孩子努力一点,下次就考好了,考好后一骄傲,成绩马上又掉下来,在这些来来回回中孩子慢慢明白成绩同努力有关,小学阶段也正是培养勤奋品质时期,孩子在一次次磨练中学会了勤奋,这对于他日后的人生受益匪浅,所以后面成绩越来越好。
所以无所谓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在成长中每一次体验哪怕是负面的都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