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管理的书,就像关于成功学一样,充斥着各大销售榜单。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年代,刷一刷朋友圈,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刷一刷微博,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再刷一刷抖音,大半天就过去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高效工作、高效学习,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若干项待听的课、待看的书、待完成的工作,可是我们却被拖延症拉住了手脚、被手机困住了眼睛。 看书到底能不能帮我们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看书到底能不能让自己变得自律、变得高效?
这件事情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最近遇到的这本书,把市面上很多好方法、好建议以及作者个人的实践经验整合到了一起,让我们关上书就能用起来。
01
时间管理
在时间管理这个部分,作者给出了2个工具和n个技巧,从两个方面来管理时间:对已经过去的时间进行记录和对将要到来的时间进行规划。
时间记录
对于时间记录,作者参考的是《奇特的一生》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两本书的观点,将已经过去的时间进行记录,了解自己生活中的每个部分所花费的时间。通过这样的记录来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消除时间浪费、改进工作方法。 我们一般认为自己在工作上所花费的时间还是占大多数的,在娱乐、休闲上花费的时间还是不太多的。
当你认真记录一段时间,比如一周、一个月,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我想象的不一样。就像从来不记账的人,突然记一个月的账,自己都会吓一大跳。 工具: 作者推荐的是aTimeLogger(安卓版)和timetrack(ios版),而我自己曾经用过iTimeLog,功能都差不多,记录每一项事情所花费的时间,每天、每周、每月会有统计报表,查看你的时间都花在哪儿了。
方法: 1、随时随地记录,而不要等到晚上睡前来记录一整天的,这样不会额外耽误你的完整时间,如果不记得随时记录,也要给自己定个闹钟,午餐时、晚餐时、睡前前三次记录;
2、一天需要记满24小时,比如睡觉的时间也要记录进去;
3、每次只记录一件事情,比如坐车+听书,你的重心在哪件事,就记录哪件事。 要记住,记录时间只是一个工具,帮你进行自我分析的工具,不要为了记录而记录。记录之后需要去分析、去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增加必要的有价值时间。让我们在时间利用上更高效。 有人记录了几天,感觉似乎没用,便放弃了。也有人的完美主义者,期待一开始就做出完美的分类,若未能实现,很气馁,也放弃了。 而时间管理的鼻祖《奇特的一生》的主人翁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中:
1916年1月1日开始记录时间,时年26岁; 1921年(5年后),他可以准备地算出每项工作的时间消耗; 1937年(又16年后),时间统计已臻于完善; 从1916年到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柳翁一丝不苟地记录下了他的时间支出。 连柳翁那样的“牛人”用了21年,才把时间统计法做到“臻于完善”,而且整整记录了56年,而我们刚刚开始实践,有诸多不足都是正常的。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先开始行动。
时间规划
在时间管理上,我们除了需要做时间记录,回顾和分析已经过去的时间,还要去列时间清单,规划即将到来的时间。 在规划日清单时,我们通常用大脑记录,或者用“待办事项”。用大脑记录我们就不多说了,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从小听到大的话。 而待办事项一般是把想到的待办事情都记录下来,没有先后顺序的排序、没有开始时间的安排、而基于惰性我们会优先处理比较简单的事情,并且新增的代办事情一般比打勾完成的代办事情要多,所以...... 而日清单,算是待办事项的升级版。 工具: 作者推荐的APP是“高效To do”,我自己试用了一段时间,操作起来比较简单,相对来说清晰明了。 方法: 1、用时间轴来规划一天,有效工作、学习时间包括,上午、下午和晚上三大段,把待办事项安排进每一个大段时间中;2、用四象限来安排事情的轻重缓急,包括重要不紧急、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
3、区分硬时间和软时间,将硬时间排入时间轴,不可更改,将软时间排入空闲的时间,可以调整;
4、合理安排每件事情的时长,这就需要用到之前的时间记录,根据一段实际的记录,慢慢我们就会对于每件事需要多长时间有更清晰的认识;
5、要学会拒绝临时性的打扰,比如处理一件完成的事件时,把手机调成静音,事件完成之后再去统一回复信息,避免不断被微信打扰;
6、每天下班的时候,花一点时间规划第二天工作的80%,第二天开始工作前,再进行补充;
7、根据“上午精力最高、下午精力次之、晚上精力最低”的原则安排一天的事项;
8、在碎片时间,先刷日清单,看看哪些还没完成,之后再刷朋友圈。 在日清单的同时,还需要配合月清单,将一个月重要的事情,或者未来N天需要办理的事情,提前写进月清单,避免大脑出现记忆盲区。 不要太依赖大脑帮助我记住事情,至少对于经历过“一孕傻三年”的我来说,记忆力真的远不如一支笔。
02
精力管理
我们有时候会发现,下班回到家,躺在沙发上,似乎有时间来学习一会儿,可是却没有精力来回到书桌前,而只有精力刷刷不需要动脑子的手机。 这是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够了。 而这本书中,作者把精力管理分成体力管理、脑力管理和心力管理。有另外一本书《掌控》,也很集中讲到了精力管理的问题。
体力管理
人们有个误区,认为体力只有对体力工作者才非常重要,于是,“坐办公室”的知识工作者们常常忽视体力,事实上,体力是一切精力的基础。 睡眠管理 人类的睡眠有一个睡眠周期的概念,每个睡眠周期是1.5个小时,所以睡8个小时的人比睡7.5个小时的人,更没有精力。就是因为睡7.5个小时的人,睡满了5个睡眠周期,而睡8个小时的人,是在第5个睡眠周期和第六个睡眠周期之间醒来。 具体的科学依据,可以参考《睡眠革命》这本书。 同时,我们可以在白天安排小睡来补充精力,比如在中午小睡30分钟,下午的精力会更充沛;如果晚上有重要活动,可以在傍晚安排30分钟小睡,也可以帮助身体很好地恢复精力。 科学家发现,在晚上10点到凌晨2处于睡眠状态的话,褪黑素、人体生长激素等分泌最旺盛,是可以获得最佳的修复效果的。中医也有相似的见解,因此入睡时间不要过晚。 同样是5个睡眠周期,23点——6点半和凌晨1点——8点半相比,对身体更健康的睡眠方式是前一种。
脑力管理
关于脑力管理,作者给了这几点的建议:1、每次专注于一件事,而不要想着同时做几件事,不要多任务并行。 就像小时候父母唠叨最多的就是“不要边看电视边写作业”,而现在的我们经常边做家务边听课。作为成年人,不是看听了多长时间的课,而是看大脑真正思考了多少,自身行为改变了多少。 2、摒弃随时在线的状态,不要一边工作一边回信息,在工作时间手机调为静音,每1小时或者2小时看一次手机,一次性回复信息。 3、学会休息,工作的间歇,给自己5分钟、10分钟的休息,这种休息可以是闭目养神、可以是走到窗前看看外面,但是不要用来刷手机,那不能够让你休息。
晚上尽量不加班,逼迫自己白天高效处理完工作,而不要想着反正晚上还可以加班;休息日安排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睡到自然醒、一天晃悠完。 与比尔盖茨共同创办微软的西和彦曾经提出“西氏3B创意时刻”:小憩(break)、洗澡(bath)和睡眠(bed)。他说,自己最富创意的想法总是在非常轻松的时刻诞生的。 俗话说“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有用的休息”非常重要,工作必须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心力管理
作者说“年轻的时候,体力够、脑力够、却总觉得工作生活没劲,是缺心力。而心力的范畴包罗万象,大到生命的意义,小到对某件具体事件的想法和情感。” 而书中重点讲到的,是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通过对思维模式的分析,引导大家走出消极思维模式,重建积极思维模式。 对于这个内容,也推荐2本更专业的书,一本是《终身成长》,一本是《了不起的我》,都是着眼于这两种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相对来说理论性更强,全书都在讲这两种思维模式,而《了不起的我》则更通俗易懂,把思维模式作为最重要的一个章节来讲的。
消极思维的人,有意或无意地允许自己被外界控制,而积极主动的人选择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回应外界,并做好承担选择后果的觉悟。 就像同样是半杯水,有些人看到的是只剩半杯水,所以感到焦虑;有些人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所以很开心。
这就是思维模式的影响,它让我们对同样是事情产生不同的解读,产生不同的情绪,进而采取不同的行动。 而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的消极思维更多地转变成积极思维。
03
黄金早晨
我们经常听说早晨四五点起床的人,也经常遇到即使早睡也起不来的人,比如我自己就是。 如何利用好黄金早晨,真的是一直想做而不得的一件事。早起工作或者学习的好处,我们是不言而喻的,那如何实现早起呢?而本书的作者,给出了一些不错的建议。 1、科学睡觉,用好睡眠周期; 2、找到生活的梦想,你的早起目标; 3、把手机放得远远的,远到你必须去起床关闹钟。
而有一些人,虽然早起了,可以刷一刷手机、回一回信息,想一想今天穿什么,时间也就过去了。所以我们需要规划,自己的黄金早晨,用来做什么? 1、有目的有计划地投资自己,例如运动、读书、学习等;
2、不考虑收益,纯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需要高专注的写作等事情,真正让自己全身放松的事情,比如欣赏音乐等;
3、早餐时光,早起为家人准备丰盛的早餐,对于增进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都有很大的帮助,也是一种高效的生活方式;
4、需要高度专注的任务、需要创造力的任务、需要整块时间来思考的任务,也可以放在黄金早晨,但是请不要用来回邮件,处理日常事务。 时间管理的知识,无论学多少,也只是知识,只有去实践, 它才能变成你的一部分。
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高效、越来越幸福。
推荐阅读:
关于“热爱”的一切内容
她的前半生,让我充满了震撼和敬佩
一月总结:宅在山里,带娃、阅读、电影、祈祷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