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章
所有人的困境是指每个人身上的“懒惰”。
懒惰,会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可怕且最不能被意识到的是“思想上的懒惰”。思想上的懒惰,遇到了肯定会吃亏,然而可能并不知道吃亏的根源在哪里。
思想的改变在于不断思考。思考的过程不过是“提问和回答”,如何提问以及如何回答问题。这是生活里的经常遇到的事情。有人向你提问,是自己寻找答案还是拿着问题问别人,这两种方式也体现了你回答问题的方式。后者明显是“思想上的懒惰”,问问别人答案就出来;别人要是忙没法回答或是不知道答案,则开始责怪别人。殊不知,该责怪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文中讲学生对“时间恐慌”,担忧“没有时间了”时间不够了”,然后拼命的勤奋,哪怕这种勤奋是虚假的。同时也在终日寻找捷径,但“不费吹灰之力”的捷径是不存在的。
这本质上也是“思想上的懒惰”,我们从未为自己该做的事情打算,不会未雨绸缪,不会先思再行。事情拖着拖着,时间就不够用了。“时间恐慌”也就来了。
提到“时间”,其实对应的是我们有限的生命,我们终将死去。很多人也许并不会对“死亡”有更深的理解,除了“害怕死亡”之外。那么,死亡是必然的。如何过好这有限的一生就是我们人生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
1.a了解心智的力量
人与人的差异除了看得见的相貌、身材、出身、财富之外,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智力量的差别。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
学生时期我们要完成我们的学业,大人和老师也在教导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但在我们真正面对学习的时候会产生疑问:“学习真的有用吗?”“学了这个,如果没用怎么办?”“你看数学以后学了就是菜场买菜算个数,又用不到XX函数”。
那学习真的没用吗?不一定。但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面对同样的疑惑,有人选择了行动而有人却停滞不前呢?这背后是人与人之间心智的差异。心智能力的差异竟然会使人们因为相同的理由--“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做出相反的选择。
历史上千千万万的事例已经证明,投入学习里的时间和精力,一定会在某个时间点获得回报,只是你现在可能看不到。既然学习是一件百分百获得回报的事情,你需要对此深信不疑,踏踏实实付出就好。
如果把“学习”二字换成其他的,如“读书”“考证”等等词汇代入这个句子里,“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不知道考证有什么用”,同样在生活里成立。我们总是会怀疑一件事情的用处,怀疑一个方法的效用。因为这份对怀疑的不同认知,不同心智的人会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
那么,面对“有用”“没用”的疑惑,你会如何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