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之七)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之七)

作者: 博学的毛婆婆 | 来源:发表于2023-08-18 05:25 被阅读0次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所以善于运用针刺的人,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表的症状,了解在里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在疾病初起时便知病邪之所在,就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分辨病症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清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之所患疾病的痛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是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他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的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按照这要求,现在的中医没几个符合)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起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行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之。

    所以说,病在初起时,可用刺法而愈,如果病势正盛,则须待其稍微衰退再治疗,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以厚味之品来补。如病在上,可用吐法,病在下,可用疏导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病势过急的,可用按得其状,以制伏之;实证,则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在阴在阳,以辨别他的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确定病邪在气在血,防止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实应该用泻血法气,气虚应该用升补法。

    怪不到,我在针灸时,看到有人针完后,医生又用针刺拔罐,名为放血疗法,听放过血的人说,放过血后,轻松多了,看来这医生是受古人启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之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ok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