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先生给子路说:子路啊!给你讲的知识知道了吧!
其实这句话就是一张象限图,横轴纵轴都是“知道”。
右上角是第一象限,是知道自己知道
左上角是第二象限,是不知道自己知道
左下角是第三象限,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右下角是第四象限,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纵轴左边那部分,也就是横轴的负值部分:第二象限“不知道自己知道”是惊喜,第三象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惊险。
横轴的正值部分,就是孔子所说的这句话,知道自己知道的,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就是弄清自己知识边界。这就够了。至于说自己不知道的那部分暂时先不要去深究,孔子还说过:四十不惑。我的理解:不惑不是不再疑惑,而是不用再去了解,不用再去涉猎了。人到了四十岁,把自己现有的知识领域弄明白,就足够了。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提醒中年人,在自己目前这个领域要聚焦、要精深、要高效,彻底弄透。
这两天忽然对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感兴趣,里边反复提到弗洛依德一句话:
人的动力来源于 自恋、性和攻击性。以前也知道这句话,没有仔细想过,有时候在酒桌上用这句话开个粗浅的玩笑,结合自己最近的经历,好像在这句话中琢磨出点意思。
学《论语》的时候正好到这一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不是天意,就要在这个节点要弄明白这点事呢?
弗洛依德说的:自恋、性和攻击性。
这句话包含很丰富的内容,且每次思考都有收获。
自恋包括:自信、自我认同、价值感、责任感、赢得尊重、占有欲、甚至是自大...
性:是生物体最原始的能量;肉体之外还有想象力和更多欲望
攻击性:向外攻击别人或事物;向内攻击自己,否定自己,小看自己、放弃自己...
性是核心动力源,向外维度上包含正能量的自信、也有负能量的攻击性;指向内心的正能量有自我包容自我认同还有负能量的自我否定。
如果说生命是以性为驱动,实现双轮驾驶的机器;无疑自恋和攻击性分别是一组油门和刹车。
自恋不够,就缺少能量,显得不够强硬;自恋过头,容易目中无人,缺少客观;
攻击性凸显一个人的自信和力量,攻击性过多,兽性明显;攻击性不足就显得缺少自信,更甚的会反向攻击自己。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一些人在单位被领导无脑的训斥后,回到家也会无脑的训斥自己的家人。这是明显的缺失向外的攻击力,进而向内攻击的表现。有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在内心情绪得不到有效疏导的时候会虐待自己,轻者跟自己赌气,跟家人无理取闹,严重者自残甚至吸毒。
小时候跟小伙伴干仗,总被大人要求让着对方,要“懂事”。但“懂事”的范围太宽,要求也太高,作为一个孩子,在事发当下要完全明白大人的思维和大人的情绪,那也太难了,所以到最后只有两个结果:
一、完全压制自己,无论吃亏与否都终止所有行动;为讨好大人,按照大人的期待,表现出“懂事”的样子,完全臣服于大人的意志,不给大人添麻烦。完全臣服于大人后,还能获得奖赏,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打掉自己高昂的自信。承受着巨大的情绪落差,换来大人一句心不在焉的“懂事”。付出的巨大能量在这里遭受到忽略,何其大的伤害!
二、我行我素做自己,然后被大人用升级的暴力终止行动,自己如同一只斗败的鸡;因为屈服于大人的强大,不敢造次,但内心依然不服。外向攻击失败,迁怒于小伙伴的靠山,或者迁怒于大人面前弱小的自己。顺便在账本上给大人画上一笔债。
无论哪个结果,都是减弱或者终止自己的攻击性,顺便被打掉了自信,更不要说拥有自恋了。被要求“懂事”,如同高速上飞驰的汽车,在被要求的那一刻就要立即停下来,不能有缓冲。这得对车造成多大伤害!少数几次可能还好,如果经常被要求“懂事”,后果可想而知。
类似种种,刹不住车撞到别人,这就是攻击性;迅速刹车内部制动停稳,就是向内攻击,伤害的是自己。
在能量疏导上,也要有控制。如何控制?需要先明白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最后才是如何做HOW?
一些交通警示宣传,总是用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开始。先从结果分析,再溯源原因,再总结如何避免。对于类似于现实中车祸现场的心理车祸可能潜藏的更深时间更长,但危害更大,危害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
阿德勒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对号入座,客观的分析自己,不同程度的都会有问题,只不过很多人选择不相信。相信也好不信也罢,这个世界总有看不到的那部分。
即使如此也要相信世界看不到的那部分,也是你生命的组成部分。尽可能把已经意识到的知识盲区弄清楚,弄明白,这就足够了。李笑来说,聪明人就是弄清楚一个事件的定义,然后再把定义之间的关系弄清楚。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向内关照自己的内部世界发现,还有很多阴影需要用自己心灵的阳光去照耀。
这跟外部现实世界同是孪生世界,并跟现实世界互相驯化,但这个内心世界更值得用心经营。因为在这个世界能够自由行走的人真的不多,不想去看看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