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长的焦虑而付费
从一家权威的互联网201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在线教育和文学阅读增长强劲。全民都有了再学习的紧迫感,不管是罗胖贩卖的“为成长的焦虑而付费”模式的成功,还是混沌大学让我们网上再出发营销的胜利,还是为了自我成长的知识累积,碎片化学习、网路学习、电子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成为了我们的一个融入生活中的习惯。结果现在的都市白领都在游学生活:早上起来打开音频网站听人生管理课,在开往公司的地铁上听理财投资进阶课,午饭时间听人文艺术鉴赏课,回家进书友会的交流群,睡觉前听一听心灵鸡汤····
说起来真是奇怪,虽然实体书店一个接一个倒闭,可是中国人的读书和学习的热情比什么时候都高。在这种思潮下,许多莫名其妙的专家学者开始出现,这些卖家就像卖耗子药的,首先在你家放进去一只老鼠,然后挑着货郎担子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你的门前。30天就能读懂中国历史,60天了解世界文明,90天已经可以探索月球,365天就可以成为商战专家。
我们为什么读书和学习?为了心灵的自由?为了不掉队的恐慌?为了眼前的茫然?还是为了自我的拓展?很多人已经有太多这样的经历,看到一篇文章,拇指一划,收入收藏夹,日后就束之高阁,再也不去看它。人不可能总是靠学别人给你捋过一遍的精华取得质的提升;不能靠别人嚼过再涂给你的东西吸取营养长大。曾经是得到四年忠实粉丝,期间订阅了一年的“为你读书”栏目,每天一两本、甚至三四本书的听下来,一年几百本书,尽然没有记得几本书讲的是什么?倒成了买书的指南!但仍有人乐此不疲,在等车,在排队,在行走中学习着。即便花费两个小时排队等喜茶,也要碎片化自己的学习时间!这真是有钱、有闲、有精神、有物质的新“四有新人”。
学习应该是读好书,写文章,传授人的过程
“知识付费”实际就是网上收费课堂,只是各种学习方式的一种,但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感知学习,要在短时间内改为听知学习,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有所改变,为之所用。至于剩余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概念只是制造了更多的焦虑。用这个刺激和扩大了盲目求知的市场,然后又用粉丝效应进行变现,一个聪明的商业模式。但未必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式。
从人的大脑机制来看,阅读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因为人类出现文字时间太短了,才几千年,我们还没有进化出适应阅读的大脑硬件。所以,阅读能力想要打造出来,是要靠大剂量高强度的后天训练才能打造出来。
只有5%的人是听觉学习者。为什么我们学习要读书,要念书,为什么从古至今,从小到大在读书的时候要朗读出来呢?读书破万卷,才会下笔如有神,才有能力妙笔生花,才会成为教书先生解惑答疑。几千年来我们大脑受到的就是这样的训练,从大声朗读开始,之后从写作提升,最后将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大脑中,传授给他人。多读、能写、善讲才算是一个知识的循环。
所有行为的错误,都是因为概念错误所导致的。碎片化的知识,如果没有理论的串接在一起,那只是一种消费,而不是投资,学习是有娱乐价值的,但最重要是有投资价值,是要有投资回报的,系统讲课、听课才是最重要的。而听书只是一种知识的娱乐,所谓娱乐就是当时乐乐,过后就忘。就像小时候,所有小朋友围坐在收音机旁,每天准时19点钟,收听半小时的评书《岳飞传》、《三国演义》一样,多少年过去了,只记得那段时间的美好和开心,却早已忘掉了大部分的故事情节。直到再次翻读书籍,才让自己能够熟记那些经典故事情节。现在的时间黑洞不只有微博,抖音,朋友圈,还有网络小说,需要有强大的抵制力,把我们从所谓碎片化的“巨婴”中长大成人。
不要因为现在人心的浮躁,效率的提升。一切都要讲求快速,快速的变现,快速的上位,快速的生活,快速的赚钱,快速的消费,快餐式的生活。好像年轻时候,不把一切全部占位,中年之后就会失去一切的竞争力。
我们进入了“百岁人生”世纪,可能六十岁开始创业也不为晚,七十岁需要再次进修老年大学也是趋势的必要,岁月蹉跎不曾饶过谁,但只要你依旧热忱,都不会亏待热情的你。比起明天,一切都为时尚早,一切都可以立即开始,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最后,用我敬佩的杨绛先生的几段话做收尾!
杨绛先生曾对年轻人有过这样的一番警醒:年轻人你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语言和思维是一个信号,我们通过语言与思维来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别人的所思所想,表达我们自己的意愿,语言与现世有联系。但是它们也同样很危险,如果我们将语言和思维与现世相混淆,就会为语言所控,为思维所限而无法从语言与思维所构造的虚无之中脱身。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