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物联网又成了下一个风口浪尖上的主题,九月无锡物联网大会,十月乌镇云栖大会也有很多相关主题。
物联网是有着实际需求的,不论是在个人消费领域,还是在农、电、牧等各行各业,物联网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物联网已不仅仅是物接入网,通过网管理物,目前已经在这个领域引入人工智能的概念,即在交互和操控方面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是这个领域涉及许多小而杂的设备(即Things),导致此领域标准发展缓慢。而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即使在某些垂直领域有建树,也未能复用和形成大规模发展。
了解一下各大公司在此方面的建设情况吧。看了一下BAT,amazon,google各大公司的情况,其平台建设大同小异。核心思想都是通过MQTT/HTTP/WEBSOCKET接入设备,利用pub/sub模式完成消息交互,利用特定主题或特定消息格式完成设备管理,提供大数据分析平台或者APP接入平台。
下面稍微展开说一下各家平台:
1. 第一个接触的是百度天工。百度天工物联网平台有几大模块,物接入、武管理、物解析(跟设备端网关有关,未试用)、物可视、时序数据库、规则引擎。如下是其架构图:
实际的试用包含了两个流程:
a)物接入、规则引擎、时序数据库可配合使用完成一个完整流程:
物接入通过创建接入点,创建设备(名称/密码),创建topic,实现设备可接入云端并通信。规则引擎可配置将物接入中的Topic中的消息转发至各种storage,比如说,时序数据库。
物接入中引入了一堆概念,每一个设备都要关联什么鬼principle, policy, 在policy上再去挂topic, 导致使用起来有点儿绕不明白,我本以为后面会有什么高级用法导致这样的设计,然而并没有。
b)物管理、物可视配合使用
原以为,物管理是物接入的更高层次的管理,试用后才发现,物管理完全包含了物接入的功能。你可以完全抛开物接入来使用物管理,相应地,你在物接入里已经接入的设备并不能在物管理中管理,这是一种怎样的产品设计逻辑???
物管理中引入了物影子的概念,作为物在云端的表征。可在云端查看并操控物影子。即使设备不在线,通过物影子仍然能够缓存对物的操控。
物的操控通过向特定topic发送特定格式的msg实现。消息格式中reported域表示设备上报的信息,而desired域表示希望设备达到的状态,设备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采取动作,云端也可以根据delta进行下一步行为。
物可视可以选择将物影子的数据以各种图形(柱图、饼图等)的方式展现。
我猜测是大公司产品设计开发组织协调上的问题导致了a/b的割裂。个人感觉,虽然功能完善,但产品设计略复杂,明显带有技术人员的思维模式,业务抽象的程度不够。
2.阿里物联网套件
架构图:
套件内的组件:IoT hub,设备管理,设备影子,规则引擎,其实和百度类似,只是把百度的a和b合到一个产品内,并且在业务上做了比较好一点的抽象。从试用的感受来说,阿里完胜。
3.腾讯
有一个QQ物联智能硬件开放平台,侧重于把设备接入QQ系统,目前在公测阶段。
物联云平台IoT 已有页面介绍,但系统仍在 “敬请期待” 中,这么看来腾讯是稍落后于前两家了。
架构图:
4. 本想试用一下业界大拿amazon的IoT平台,可惜只有国外版本,建账号需关联银行卡,验证没过,也就算了。
从网上的资料来看,和百度阿里的概念都差不多,极有可能amazon是源头吧。特别是“物影子”这个概念,实际上功能上没什么新奇的,典型的就是一个设备管理的功能,却造出这么一个新颖的概念词汇,很像是外国人的作风啊,善于总结和创造概念。(让我想起了微服务的概念,我相信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比如阿里、京东早就在业务驱动的驱使下实现了微服务的各种相关技术,但是外国人才能生生造出这样火的概念)
5.再看看大拿Google的做法吧,CLOUD IOT CORE,架构图如下:
其实只做了最简单的物接入,仅仅管理了一下key和topi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