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旅游学院 作者:冉宣
初读红楼梦时没感觉,现在觉得黛玉真是精灵一样娇俏聪慧的完美女子;居然有人会说她没情商?请看黛玉进荣国府,行为举止大方得体,滴水不漏;居然有人会说她刻薄?综合全书我倒觉得湘云编排起黛玉来最刻薄;她不是不懂世故,个人觉得她只是不愿世故。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表现了卓越的诗歌天才。诗魂,总是从她的言谈举止中飘散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如林黛玉轻松活泼地给香菱讲评诗歌创作的奥秘,襟怀舒朗地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充满了诗情雅趣的潇湘馆里,林黛玉微妙、深沉地用诗歌来传递爱情的信息。说真的,假如没有诗歌,林黛玉决不是我们今天所神交的那个样儿。但是,如同诗歌有“眼”一样,林黛玉的诗情的喷发也有一个“泉眼”。这泉眼,就是她用整个生命来追求的爱情和自由。且不说“凹晶馆联诗”那一段,且不说“绢上题诗”那一段,让我们来读一读有名的《葬花辞》吧!落花,使林黛玉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触发了她的点点愁绪和满腔悲愤。她抗议:“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向往:“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诘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疑惑:“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她哀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的歌声,明显地应和着林黛玉叛逆性格的主要旋律,使林黛玉的诗人气质里更多地带有叛逆者的色彩。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她的瘦弱多病共同塑造了她的诗人气质。多愁添病,善感伤身,多愁善感也增添了她的智慧,林黛玉越聪明,也就越痛苦。一个忧郁的聪慧的女孩,对外界的感知比较容易倾向于主观武断,时常伴随着情绪化的臆测,那就是敏感了。换言之,多愁即善感,善感即敏感,正是超强的敏感让她对肮脏的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邪恶的人性拉开了最大的距离,从而最终自绝于悲惨世界,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不过林黛玉还是实现了那个圣洁的愿望——“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浊臭的社会不能玷污她,就连死亡也不能扭曲那颗高傲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