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日学习《传习录》——【徐爱录 五】。
格物是至善的功夫,至善即恢复到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大学》中讲到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想诚意心正,需透过格物来实现,格物即至善的功夫。
阳明先生指出人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尽心知性,知天,即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境界;第二层次,存心、养性、事天。即学而行之,利而行之的贤人境界;第三个层次,夭寿不贰,修身以巳。即困而知之,勉而行之的普通人境界。
一般人把尽心知性圣人的境界理解成了“格物致知”,要求普通的初学者做到“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状态就颠倒了。做为普通人,我们要扎扎实实从“格物致知”上下功夫,逐步去到“存心、养性、事天”,最后去到“尽心、知性、知天”的圣人境界。
“尽心、知性、知天”,阳明先生言,首先“性”是人的心之本体;“天理”即“性”的本源。所以,“尽心”即完全发挥天命之性;“知天”的“知”,完全与“天”和“意”相同,此谓“尽心、知天”,可谓圣人的境界。
“存心、养性、事天”:“事天”,即我们在事上按照天理去做,这种状态的人还是把“人、天”一分为二,还不是一,这就是与圣人的区别。
“夭寿不贰,修身以巳”,教导为学之人要一心向善,不能因为一己之利而动摇了为善之心。做为普通的初学着,我们从立志开始,然后“困知勉行”。下手处踏踏实实事上磨,境上练,祛除内心的私欲,致得良知,恢复心之本体 。
“格物”的“物”,即“事”。都是从心上来说的,身之主宰便是心,心所生发出来的便是“意”。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真正达至不诚无物,达到《大学》中“明明德”的功夫。
只是诚实地面对一切外物,只是意之动,诚其意的功夫便是“格物”。此格物不是格外面的事物,而是“格”我们心之所发的“意”。格我们意念上的物,在起心动念处去除私欲,才是真正的格物。
“格物”的“格”与孟子“当然格君心”的“格”是一样的,即割除我们心中不正的念头,让心回复纯正、纯粹、衷正的心之本体,此谓正心。
天理即是明德,我们的理穷是“明明德”,回到“知”就是心之本体,知一切规律,良知之发用。
总结:
1.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包括我们的起心动念,学会向内看,自己到底怎么看待这一切产生的问题、情绪和感受。
2. 我们从“困知勉行”阶段入手,事上磨境上练,逐步达到致良知,立下圣贤之志,脚踏实地。切忌急功近利。
读家书,听点评责善分享感悟
今天读霞姐家书,我们这群弟弟妹妹们每天在大姐姐的带领下,学习圣贤文化。霞姐热心肠,乐于助人,每天都会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向一直以来为我们付出的大姐姐送上暖暖的爱意和暖心的祝福。感恩遇见我们的大姐姐。
听今天老师的点评责善,老师沉稳的心态是我学习的榜样,样样得心应手。今天点评老师做出的榜样就是明天我们要走的路。
其中老师点评一篇功课中说到,擦地板练心,这种感觉我太熟悉了。进入“止语”状态,慎独处,和内心的自己对话,做出“断、舍、离”,即自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擦拭掉蒙蔽在心上的灰尘。这种状态让我达到“无我”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