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航读后感,今天要分享的是《阈值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如今,只要打开手机,我们都会被大量信息所淹没。通过一段视频或一篇文章,我们会了解某个事件的概况。在某个热点事件持续发酵时,反转却来的那么突然。使原本大义凛然的一方,陷入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15775/590c6be5f383f314.jpg)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热点事件触发了人心中的某种情绪,群情激奋之下,人们会禁不住为此发声。其二(也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无法验证事件本身的客观性。视频或是文章只是真实事件的一个横截面,只代表了某一方面的观点,如:受害者一方。经过有心人的刻意引导,在层层滤镜之下,事件本身的真实性被扭曲了。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某些看上去理应如此的事实,在亲身经历时却往往并非如此。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15775/415a377793769bec.jpg)
这个世界永远存在信息差,网络上如此,现实中也是如此。在多方博弈的复杂情形下,永远不要做一个只流于表面的浅薄者,过早的盖棺定论是愚昧的。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面对同一情形时,一千个人的心中,所思所想的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生活背景、家庭背景、等种种因素的制约。每个人根据自己所持有的一套独有的信念,采取不完全相同的行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被困在自己的视角中。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就像是刻板的标签、固执的习惯,我们不断用行动来强化独有的信念,直到把其他种可能性都排除出大脑。
我们不会关注与自身需求无关的事情。就像一个网瘾少年不会关注爱因斯坦的那个改变物理世界的公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15775/1b4445ff1273d11f.jpg)
我们所思所见,都带着一种满足自己某种需求的狭隘偏见。如果我们几天没吃东西,自然不可能把注意力放在喝水上。
有时候我们拒绝接受某种观点,或新生事物。典型的例子是:诺基亚在一开始拒绝接受苹果。如果一开始诺基亚的高层管理者,摒弃狭隘与偏见,后来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大不同。改变是必要的,抛弃自己的狭隘与偏见并不会带来什么损失。
如果想要精进,就要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狭隘性。训练自己,尝试用不同的观点来看待习以为常的事物,把注意力放在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的、被忽略的事物上。
这样做很难,因为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像牛皮癣一样根深蒂固。况且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和勇气,来质疑自己的信念的正当性,这样做很累,有时甚至得不偿失。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15775/3cf9d925174e01fd.jpg)
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极其聪明的大脑。如果我们接受了“信念是狭隘的”这一观点。很快,在遇到下一个复杂且棘手的问题时,我们就会不自觉的跳脱自己给自己创造的监狱,以一种更为广阔和开放的思想,来重新审视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