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读《稀缺》(一)

再读《稀缺》(一)

作者: 展展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18:52 被阅读0次

    廖望说,读书如煮茶,茶叶,水,火候,茶具,其中一样变化,煮出来的茶味就变了。

    再读《稀缺》,读了很久,不似初读,一天时间畅快读完。或许是这两年,经历太多,再读这本书,关注点有所不同,感触也愈发丰富。7月再次拿起这本书,中间穿插着去读了许多本其他的书,零零总总,终于在9月底,读完第二遍。

    嗯,这是一本过两年,我会去读第三遍的书。

    《稀缺》带着我们去发现问题并发现原因。这问题便是“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忙碌和孤独的”(原谅我改动了标题,擅自加了孤独)。第一遍读这本书知道了原因和问题,便会告诉自己,刻意的去发现并改变稀缺心态,从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拖延症,但却并不代表着自己知道了解决的办法。

    重读稀缺,惊喜的发现,这两年的读书积淀,不知不觉积累了一些应对稀缺问题解决的办法。比较相关的几本书是《woop心理学》,《番茄工作法》,《思考快与慢》,在读书与经历中,逐渐的去建立起自己的思维体系。

    一、稀缺与稀缺心态

    村上春树在他的杂文集里,对如何描述自己采用了一种方法:通过描述炸牡蛎,自己与炸牡蛎的相互关系和距离感得到体现,也让第三方从这样一种描述中,更客观的看到自己。

    在本书中,作者从四个角度,带我们去理解他所定义的“稀缺”:

    忙碌者稀缺时间:要做的事太多,能用来做事的时间太少;

    饥饿者稀缺食物:忍饥挨饿的人,看浪漫爱情电影只会关注有食物的画面;

    贫穷者稀缺金钱:这个月的房租要怎么交呢?信用卡怎么还呢?

    孤独者稀缺陪伴:当被陌生人包围,别人的一个微笑,蹙眉或凝望,都似乎隐藏着特殊的意义。

    以上的表述,只是为了方便理解,断章取义的从书中选出最极端的释义。

    稀缺会俘获大脑,因为稀缺很重要,所以我们的思想会自动而强有力得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我们了解大脑中的关注点-当某个想法整天在我们的大脑中盘旋时,我们就能更加迅速地看到与此相关的词汇。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面临稀缺。或许你没有365天24小时不间断的在忙碌,但总有为了赶截止日期而不眠不休的时光。或许你没有深陷饥饿状态,但偶尔节食时,食物的诱惑力总比平时更大一些。贫穷和孤独与上述情况类似,只是每个人稀缺的程度不同。

    对于稀缺的感觉,取决于可用的资源和我们自身的体验。

    稀缺的心态,便是长期在稀缺状态。内心一直处于担心和忧虑的状态。

    一件事赶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接下来便是赶另一件事的截止日期;

    忍饥挨饿后吃了顿饭,下顿饭还能不能继续吃?(对于客观陷入饥饿的人来讲,有上顿没下顿,担心食物的来源。对于节食的人,这顿饭的热量已经超过了,下顿如果再超过,便达不成减肥的目标了)

    对于贫穷的人,还完房贷,车贷,信用卡,这个月的收入仅供开销。一旦一时冲动又刷了信用卡,便要担心下个月的钱要如何来还?

    对于孤独的人,好不容易有一个朋友。因为自己的紧张,反而没能正常的展示自己,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没达到预期,是不是又要陷入一个人孤独的状态了?

    稀缺不可怕,稀缺的心态最可怕。

    一时的稀缺我们可以暂时的去解决,而稀缺的心态,则会让事情变成恶性循环。稀缺所带来的管窥之见能短时间内提高我们的专注红利,但长期的稀缺心态,却会让我们陷于管窥之见不能自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稀缺》(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vr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