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性格形成的四个阶段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0~18岁的成长可以分成四个时期:0~3岁的婴儿期、3~6岁的幼儿期、6~12岁的儿童期、12~18岁的少年期,与之相对应的四个阶段为:环境探索的情感依恋阶段、家庭归属的性格塑造阶段、好坏对错的道德培养阶段和社会归属的自我独立阶段。
0~3岁和6~12岁是两个性格稳定期,这两个时期孩子一般都比较听话,不太让父母操心。3~6岁和12~18岁则为两个性格叛逆期。
3~6岁的第一个叛逆期,正是幼儿自我意识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希望独立,凡事都想自己做主,不听父母的话。正像许多父母反映的,自家孩子不管大人说什么,第一反应就是“不要!”——“不要!”正是这一阶段孩子的代表语,这也是此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普遍现象,但是,不了解情况的父母就会给孩子冠以“任性、不懂事”的标签,采用比较严厉的方式管教孩子。
对于12~18岁的青春叛逆期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个时期的叛逆行为(性格缺陷)其实是3~6岁性格问题的延续。如果父母们在孩子3~6岁时没有正确的对待和纠正,那么到了12~18岁的青春期,性格问题便会更加的严重,难以解决。
除了一些从小到大都比较“有个性”、“不听话”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小学几年一直很乖,直到上了中学才开始变得不听话起来:“感觉儿女好像是脑袋里一下子多出来了很多想法,对父母言语行为经常看不顺眼。”“原来性格还挺温和的,现在怎么变得都不会跟父母好好说话了?一说就急!”“还是个学生呢,非要买各种奇装异服不说,还偷偷地穿了好几个耳洞!交往的朋友也净是痞里痞气的,一看就是不好好学习的那种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真是呕心沥血,可现在还没怎么着呢,翅膀刚硬一点,就蹬鼻子上脸开始嫌弃我们不尊重儿女的个人隐私,不给儿女空间。”“眼看着明年就要高考了,不好好学习,居然把心思花在了早恋上。这可怎么办呢?”
更让父母闹心的是,不但管教不起什么作用,甚至是越管孩子越逆反。父母们常常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明明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怎么孩子就是不明白不领情呢?其实,孩子在幼时反抗能力极为有限,哪怕是有不满,更多的也只能是停留在心理层面;即使是表现出来,一般也就是耍耍小脾气、哭闹一番;就算是想逃离父母的管教,顶多也只能是说几句“我不要这个家了”“我不要爸爸/妈妈了”这样的狠话而已,却没有能力真的离家出走。
而当他们进入青春期,生理心理都逐渐发展成熟,独立能力已经很强,这时,心理上的反抗很自然地就可以通过行为外显出来了:言语上顶撞父母出言不逊、“叛逆”行为更是花样百出。网上关于青春期孩子极端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比如,2019年发生的大连13岁男孩性侵女孩并杀人、上海17岁男孩在高架桥上被母亲管教后跳桥身亡事件。从这些极端案例中对青春期孩子的性格问题我们可窥一斑。
在蒙氏教育中,把发展心理学叛逆期的不正常表现称为“性格缺陷”或“性格偏差”,性格偏差主要是因儿童正常发展受到阻碍所致。
性格偏差的类型很多,我们总结概括为两类:一种是“反抗型”,遇到大人的阻碍会采取斗争;另一种是“退缩型”,遇到大人的阻碍会选择屈服。
“反抗型”的儿童一般比较有攻击性,占有欲比较强。主要表现是爱发脾气、打人、贪吃、顶嘴、抢东西。这类儿童经常大喊大叫、无法保持安静状态。
“退缩型”的儿童通常比较被动、悲观和懒散。主要表现是对大人的依赖性强、爱撒谎、哭哭啼啼、讨好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