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夫阅读与欣赏‖王羲之二谢帖

一夫阅读与欣赏‖王羲之二谢帖

作者: 金垛愚叟 | 来源:发表于2020-06-29 13:33 被阅读0次

    王羲之二谢帖全部翻译

    一、译文

    与二谢近来未能常会面,(为此我)等待责备并深感不安。我携女再叩拜。想来邰儿等全都好吧。前些时间忧担忧的事已妥善。所送事议应当考查并予以省察。(我身体)左部(时而)仍剧烈疼痛。

    二、原文

    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三、出处

    《二谢帖》

    四、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

    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

    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二谢帖》是东晋朝王羲之创作的书法作品。

    二、艺术鉴赏

    《二谢帖》用笔爽利,遒劲之力尽显。风格与之相若的法帖有《频有哀祸帖》。用笔之难在于笔毫于短距离内作出复杂的铺毫、调锋、折转等书写动作。

    在《二谢帖》中,第一个“面”自第一笔开始就以方笔书写,之后第二笔连接着第三笔为方笔,似用篆刻中的“冲刀法”写成,劲挺峻拔。连续方笔书写,需要在发笔处,作翻切动作,左行笔后向右下再次翻切成第三个方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谢帖

    王羲之的《二谢帖》是什么意思? 能翻译成白话文吗?

    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两位谢先生见信如晤!未能当面(问候二位),没有及时责诉(自己),很是不安。羲之代女儿(向二位)叩拜请安了。想必阿耶家小一切都好吧?(我)前些时患的病已好了些,对(你们)提出来的建议是应该试着加以参考和推察。左侧身体剧烈疼痛,(勉力写到这里,知名不

    更多阅读

    求!王羲之的《丧乱贴》翻译成现代文..全部...!

    丧乱三帖   王羲之“丧乱三帖”:“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 八行、 《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帖有“延历敕定”朱文印。延历为日本桓武天王年号(公元782——805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德宗朝。此三帖实为唐模本。可见当时模写后不久即流入日本。(注:此卷现已被改为轴装)   “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笔走龙蛇。唐太宗云“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一、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   《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   首顿首。   二、王羲之《二谢帖》 摹本 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   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三、王羲之《得示帖》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此帖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   王羲之顿首。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韩玉涛认为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刘涛根据此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当代书法大家崔学路先生评《二谢帖》曰:“二谢书先正即行,终为大草,亦庄亦谐,亦方亦圆,亦轻亦重,全由心出,一任自在,当为右军晚年书,真大化境地耳。”...

    5 浏览1240

    王羲之所有书书法的释文

    到我的百度空间复制吧,字数太多,我当时一个发不了,发了两篇文章王羲之行草书释文全集(一百二三十贴)之一、之二才发完的。 举例如下(之一的一部分): 王羲之 行草书释文 全集(一百二三十帖) 之一2012-05-12 13:16兰亭序 ①神龙本(冯承素摹本),白纸本。行书。高24.5厘米,长69.9厘米。28 行,324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②黄绢本(褚遂良摹本)。高32.2厘米,宽711厘米(含题跋)。行数、字数与神龙本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姨母帖 摹本,硬黄纸本。行书。高26.3厘米。6行,42字。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 :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 顷 NE5DC 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 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寒切帖 摹本, 纸本。草书。高26厘米,横21.5厘米。5行,51字。天津市艺术 博物馆藏。 释文 :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 念 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初月帖 摹本, 硬黄纸本。草书。纵26.3厘米,横32厘米。8行,61字。辽宁省 博物馆藏。 释文 :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 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 之报。 平安帖 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亦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 : 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何如帖 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3行,27字。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不审尊体帖》。此帖与《平安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 :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奉橘帖 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2行,12字。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与《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 :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快雪时晴帖 摹本, 麻纸本。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行书。台北 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游目帖 摹本, 纸本。11行,102字。草书。《游目帖》又名《蜀都帖》。日本 广岛安达万所藏,毁于火。 释文 :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 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 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 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旃·胡桃帖 敦煌石室临本, 纸本。纵25.2厘米,横20.6厘米。5行。草书。英 国大英图书馆藏。此帖全文见《右军书记》:‘得足下旃 、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 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 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现存此帖已残,仅存21字。 释文 : ……回近之,未许□□□。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瞻近帖 敦煌石室临本(附赵孟 NFDA2 临本),纸本。纵25厘米。8行。草书。 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此帖与《龙保帖》 共一纸,横37厘米。全文见《右军书记》: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 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僻,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 示问。’现存此帖已残,仅存34字。且‘告’字书为‘苦’字。 释文 : □□□□□苦,但有悲□。□□□□□平安也。□□□□□此,喜迟,□□□。 想必果言苦□□□。亦度卿当不□□。□既避,又节气□,□□欣卿来也,此信旨□ □示问。 龙保帖 敦煌石室临本, 纸本。纵25厘米。2行。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此 帖与《瞻近帖》共一纸,横37厘米。全文见《右军书记》:‘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而此帖只临存11字。 释文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 频有哀祸帖 摹本, 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日本东京前田育德 会藏。此帖与《孔侍中帖》共一纸,或将二帖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 释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孔侍中帖 摹本, 纸本。纵26.9厘米。6行,42字。行书。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 藏。此帖与《频有哀祸帖》共一纸,或将二帖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释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丧乱帖 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8行,62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 《二谢帖》、《得示帖》共一纸。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 首顿首。 二谢帖 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5行,36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 《丧乱帖》、《得示帖》共一纸。 释文 :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 当试,寻省。左边剧。 得示帖 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 《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 王羲之顿首。 袁生帖 摹本, 纸本。纵27厘米,横10.3厘米。3行,26字。行草书。日本藤井 有邻馆藏。 全文见《右军书记》:‘产妇儿万留之,月尽遣,甚慰心。得袁、二谢书, 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 弟预须遇之。大事得其书,无已已。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万羸,不知必 俱不? 知弟往别停几日,决其共为乐也。寻分旦与江、姚女和别,殊当不可言也。’ 此帖只是《产妇帖》中的一小段,即:‘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 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此帖末句少刻一‘尽’字。 上虞帖 摹本, 纸本。纵 23 厘米,横26厘米。7行,58字。草书。上海市博 物馆藏。《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 释文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 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远宦帖 摹本, 纸本。纵 24.8 厘米,横21.3厘米。6行,53字。草书。台北 故宫博物院藏。《远宦帖》又称《省别帖》。 释文 :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 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七月帖 摹本, 麻纸本。纵 27.7 厘米,横25.8厘米。6行,50字。草书。台 北故宫博物院藏。《七月帖》又称《秋月帖》,与《都下帖》装为一卷。 释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 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都下帖 摹本, 麻纸本。纵 27.7 厘米。5行,45字。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都下帖》又称《桓公当阳帖》。与《右军书记》相校,此帖‘仁’字下裁去27 字。 释文 : 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危 笃,又加 NFDA1 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 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 三月帖 再临本, 纸本。 5 行,42字。草书。《右军书记》有著录:‘三月 十三日羲之顿首:近反亦至,念足下哀悼之至,不可胜。更寒外,足下何如?吾劣劣, 力遣知问。王羲之顿首。’著文与此帖文字稍异。 释文 : 三月十三日羲之顿首:近返□至,念足下哀悼之至,不可胜。更寒外回,足下 如何?吾劣劣,遣问知。王羲之顿首。

    13 浏览29002017-11-25

    二谢帖的法帖考证

    启功曾经撰文,以《淳化阁帖》卷九王献之《廿九日帖》和卷三王洽《不孝帖》二帖为例,证明古代摹刻前代法书,常只保留完整的字,而删去有残缺的字,造成“古代法帖中晋人书札多难句逗”的现象。其实,这在唐代的摹本中已经存在了。如《二谢帖》不仅前后文字扞格不通,而且至少包含三帖不同内容(转引自彭砺志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西川宁《〈丧乱帖〉年代考》也认为《二谢帖》包含了《二谢帖》(二行)、《邵儿帖》(二行)、《左边帖》(一行)三通尺牍和断简(西川宁著《〈丧乱帖〉年代考》,载《中华书道》64期)。 《二谢帖》为唐摹王羲之尺牍。由手卷改为轴装。共十七行,起首八行成一通尺牍(《丧乱帖》),第九行至第十三行,每一行为一断简(《二谢帖》),第十四行至最后一行另成一通尺牍(《得示帖》)。内藤乾吉介绍《二谢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帖上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为日本桓武天王年号(公元782至805年)。《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从《二谢帖》“当考寻省”的“当”字的“虫蛀”之迹,被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可以看出唐人的双钩技术很精妙。

    浏览372016-05-28

    求僧人怀素 《论书帖》的译文

    怀素 《论书帖》译文如下: 我自问书法,比若山丘,那山也不高,地也无灵气;比作潭水,潭也不深,水也未够清澈;书法不甚精道,也寂寂无闻。后来对书法的感悟加深,尤其警惕书法的“藏”和“真”,但又因痛风疾患而作罢,这种状态维持了将近有四年了,而今笔势上夸张浪漫的风格又都比往年更进一步。 近来对书法的困惑稍微减少,现在这种体绝诡奇的写法,大概是天外飞来,我自己也往往百思不得其解。昨日拜读了王羲之的《二谢帖》,在其中找到了答案,这才明了,书之道确乎如此。 全文原文如下: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扩展资料 怀素自幼出家,经禅之余,从事艺文,尤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昧,有“狂僧”之称。书法以狂草著称于世,与张旭齐名,人称“颠张狂素”。传世墨迹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苦笋帖》、《论书帖》等帖。 《论书帖》是其是早期作品,没有成熟时期那种汪洋恣肆,而是规规矩矩、圆融婉转,颇显几分青涩。其结构以平正恒定基调,疏密聚散之间,显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寓婀娜”的风致,这显示出怀素深厚的传统功底。 此帖用笔瘦劲,但不失秀逸,行笔挫折圆转等路径虽短,但提按变化丰富工巧,点画灵动,字迹虚实相映,轻重形成鲜明对照,有疏朗错落之美;用笔沉实,笔意谦和,笔画劲健但不凝重,情态生动但不轻浮,笔画偶有伸张但无张扬意态。 此帖结字严格自律,出规入矩,字之内点画相互凝聚,字迹情态生动,风骨外显但不失秀美,字与字之间牵丝映带,相映成趣。从章法的角度看,字间联系紧密,聚气敛神,行距宽博,气行畅和。与《自叙帖》《苦笋帖》等狂草书帖相比,《论书帖》代表着怀素草书的另一面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夫阅读与欣赏‖王羲之二谢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yo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