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末,我带着毛豆去游乐场玩,有一位大约三岁的小朋友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我听到了如下对话:
小男孩:“妈妈,他抢我玩具。”
妈妈:“你去抢回来啊!”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呢?
看看以下几种常见回答方式有没有你的影子?
第一种:哦,妈妈去帮你要回来。
第二种:你要跟小朋友讲道理呢。
如果是没有经过学习的我,我想我会用第二种方式来跟孩子交谈。可是,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几种交谈方式都是有问题。
先说让孩子去抢回来和你要跟小朋友讲道理呢,这两种回答,都是由父母指挥的,是高高在上的心态,并没有让孩子参与到事情的讨论中来。
还有要求帮孩子要回来的这种情况,也不是让孩子参与,而是代替孩子把事情做了。
如果每次谈话我们都是以这种凌驾于孩子之上的心态来进行,那么孩子的心智发育就会被压制,对孩子的发育是及其不利的。
现在的我会说:
那个玩具是什么颜色的?
那个玩具有多大?
你当时是哪一只手拿着玩具?
那个小朋友哪一只手抢你的玩具了?
以上关于关于玩具的看到的、触摸到的,其实都可以和孩子交谈,在交谈中孩子也强化了对于玩具的认识。
如果孩子这个时候说:妈妈,我想要回来。
我会说:你想要回来啊,那咱们想想怎么要回来好吗?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需要给孩子的不是命令,不是答案,而是让他参与到谈话中。通过商量的方式最终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即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意识。
2.
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父母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也总是问:
今天过的怎么样啊?
你在幼儿园跟小朋友关系好不好?
你今天过的开心吗?
而孩子回答的通常是非常短的句子。有的时候甚至不回答。也许有的父母会想着这孩子态度不对,父母跟你说话怎么就这么敷衍了事呢。你知道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吗?
那是因为孩子只是不明白你问的关系、开心、过的怎么样是什么意思,而他对于不明白的问话,当然回答不了啊。
我们试试换一种方式,比如可以问孩子:
你在幼儿园跟谁先说话的?
说的什么话呢?
在哪里说的?在教师、在操场还是吃饭的时候?
你知道小朋友喜欢什么颜色吗?
你告诉小朋友你喜欢什么颜色了吗?
通过这些细节,你可以判断出孩子跟同学这间的关系,也能够增加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这样与孩子建立起来的情感链接是牢固的。
3.
生活中我们还经常遇见类似这样的对话:
孩子:妈妈,这是鸡蛋吗?
妈妈:不是,是奶酪。
我一开始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是细想一下:
如果他每次问类似的问题,我都有问必答,那是不是以后他就会对我产生依赖,但是我并不是什么都懂啊。他长大了怎么办?依靠谁?
别看这一个个生活中的问答,如果每次我都是直接给答案或者上浏览器搜索,孩子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会欠缺。现在,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也同样可以看到很多伸手党。
当我回答不是的时候,其实是在否定孩子。日常谈话中不断的否定孩子,他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严重缺乏自信。
那么,父母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避免过度依赖父母以及缺乏自信呢?
首先,我们要对孩子的问题进行肯定,然后再鼓励孩子去尝试。也许可以试试这样说:
这个看起来是像鸡蛋呢,要不然你尝一下?
让我看看啊,鸡蛋是白色的,这个也是白色的,你尝了吗?
你要不要闻一下,看是什么味道的?
为什么觉得像鸡蛋啊?
在回答孩子的问题中,我们需要肯定孩子,但是不一定要满足他本来的意图(本意是想知道是不是鸡蛋)。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尝试,可以通过调动五感(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及嗅觉)自己去探索,等待他自己发现答案的时候,那比你告诉他答案肯定开心的多。
父母跟孩子的交谈是孩子智慧的酿制过程。我们经常说:“育儿育己”。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的的确确发现了自身很多的不足,以上我举例的跟孩子交谈模式中的不正确的方式,我也经常不思考就蹦出来了。但是,现在我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点,时刻提醒自己。
- 我会将我与孩子之间的问话记录下来,改善自己的应对。
- 不命令孩子,采取协商的方式来建立孩子的自我决定意识。
- 问孩子问题要问细节,具体的人物、场景和事件,让谈话延续。
- 时刻记住,孩子才是他生命的主体,父母不能代替孩子,父母只能起主导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