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1
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书中最后是对她的采访。有一段我印象深刻。
问: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最值得骄傲的品质,能让人不被摧毁、反而越老越好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
杨绛: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有多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肯吃苦”是最被杨绛肯定的品质,而本书也是在她96岁重病出院后,顶着失眠、高血压、右手肌腱炎不能写字、经常头晕的情况下,用两年半的时光,废稿写了一大堆,才写成的仅仅4w多字的《自问自答》,算下来平均每天44个字。这正是她“肯吃苦”精神的写照。用现代的话说,这叫死磕精神。
感触2
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的“妥协”。关于这点,书中有段很精彩的描述
照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相貌。如果这人的脸是歪的,天天照镜子,看惯了,就不觉得歪了。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自命潇洒的“帅哥”,找不见他本相的浮华与鄙俗。因为我们镜子里的“镜中人”,总是自己心目中的意中人,并不是自己的真面目。面貌尚且如此,何况人的品性呢!每个人自负为怎样的人,就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的“妥协,是灵与肉的妥协。自欺欺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没看透自己。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善良的好人,与他人为人处世之间的差别真的认真比较过吗?;每天忙忙碌碌骗自己很充实,到底努力了多少自己真的不知道吗?;鸡汤励志每天见,大道理真的是谁都懂吗?
感触3
灵与肉的斗争与统一
肉体的一面自称“我”。这个“我”,有无穷的欲念,要吃好的,要喝好的,要讲究衣着,要居处舒适,要游玩嬉戏,要恋爱,要喜新厌旧,要恣意享受,纵情逞欲,没个餍足。人的灵性良心却时时刻刻在管制自己的肉体,不该要这要那,不该纵欲放肆,这事不该做,那事不合适。“我”如果听受管制,就超越了原先的“我”而成为了另一个“我”。原先的我是代表肉体的“我”,称“小我”。超越了肉体的“我”称“大我”或“超我”。这个“大我“或“超我”就是斗争统一后的另一个面貌。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中的描述:
依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自然地从有规律的状态流向无规律的状态;从高度分化状态流向低度分化状态,宇宙处于逐渐分解的过程。通常,我们以“水往低处流“来描述这一过程。经过数十亿年时间,宇宙会完全分解,其高度将至最低点,成为没有任何形状和结构、不再发生分化的死寂状态,这种没有组织、不再发生分化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熵”。
而熵的力量适用于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类。而人类在反抗自身自然性的过程中,心灵还要同熵的力量对抗。
这和杨绛在书中描述的是一样的,肉体具有熵的力量,我们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地努力,与自然力量的对抗,灵性良心才能在克服熵的力量之后有所前行。这必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心灵的成长,心灵的成熟都遵循这个过程,这是生而为人的宿命。所以说,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受苦的,这在整个宇宙和哲学层面是讲得通的。
感触4
书籍末有一篇秀秀的自述。杨绛的语言表达给我震撼很大:简洁,到位,直观,生动。这样的文字和现在网上的文字风格完全不同,短短几页,信息量很大,无用的内容全部删除,该有的东西一样不少。既能把事情叙事清楚,又能把感情表达到位,也做到了简洁明了。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文字的强大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