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作业本万卷好书读书会读书
读书|| 关于孤独和灵魂——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读书|| 关于孤独和灵魂——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作者: 疏食遨游客 | 来源:发表于2021-06-01 08:42 被阅读0次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杨绛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5

    一、关于孤独

    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在前言部分,杨绛先生说自己有些事情想不明白,就想问问别人,紧跟着的一句话一下子戳到了我的心上,读不下去了,掩卷,悲从中来,感觉到一种大孤独大悲伤。

    这句话杨绛先生是这样说的:而我可以问的人都已经走了

    人生走到这个阶段,真的是一种大孤独了,杨绛先生的文字在我感觉很是理性,一般情感不外露,只是不动声色的述说着,但言词之间却能让人的心为之翻腾不已。读她的小说《洗澡》的时候,感受非常强烈。

    想来杨先生一生中问的最多的人应该是钱钟书了,钱钟书学富五车博闻强志,应能解释杨先生的一些问题,但已先杨先生而走了。杨绛的这一句简单平常的叙述中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怀念和悲伤……

    这样的文字就是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吧!

    二、关于灵魂

    杨绛先生的书《走到人生边上》中关于“人生”的结论是:灵魂不死

    书的最后是这样说的: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p115.

    杨绛先生把人分成三部分:肉体、灵魂、灵性良心。其中肉体和灵魂结合在一起为一面,灵性良心为一面。杨先生坚信人是有灵魂的。她说:

    我首先要说,人有灵魂。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而身体具有生命,称灵魂。灵魂是看不见的,但身体有没有生命却显而易见。死尸和活人的区别看得出,摸得着。所以每个活着的人,有肉体,也具有生命。p32.

    这样推论之后,她又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可以肯定说:人有两部分,一是看得见的身体,一是看不见的灵魂。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认的事实。p32.

    除了肉体和灵魂,杨先生还认为人有本性,这个“本性”,杨先生称为“灵性良心”,这个人的本性,是和猫性、狗性、牛性等等并列而存在的,是“全人类所共有,同时也是全人类所特有的。不分贫富尊卑、上智下愚,只要是人而不是禽兽,普遍都有同样的人性p35”。

    对这个“灵性良心”,杨先生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鼓动并督促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标准的道德心。“灵性良心”是并存的,结合“知”与“行”两者p38.。同时,灵性良心是不争不斗,屹立不动,不会向肉体妥协的p62.。

    除了“灵性良心”这个本性以外,杨先生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也各有各的本性,这个灵与肉的本性基本相当与我国古人所说的“食色”二字。这个“食色”之本性和“灵性良心”之本性是相矛盾的,不相容的。

    杨先生说“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这两种不相容的本性”。在这一部分的思考中,杨先生似乎有一个矛盾,她没有严格区别“灵魂”和“灵性良心”,或者说,她在思考这两种本性的不相容和矛盾时,把灵魂和肉体统一的那一面里的灵魂给忽略了,而专注重于肉体。这等于由前面的肉体、灵魂、灵性良心的三元回到了灵与肉的二元。所以,在“有关人的问题”这一部分的最后,她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人,一方面有灵性良心,一方面又有个血肉之躯。灵性良心属于灵,“食色性也”属于肉,灵于肉是不和谐的。p48.在这个结论里,就是明显的灵与肉的二元观点。

    书的下一章是“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在这一章里,杨先生在思考灵与肉之间的斗争时,又由二元回到了三元。在这一章中,有一个小标题: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在哪一面?从这一标题可以看了,这里面的“灵”和“灵魂”是两个东西,“灵”是指灵性良心,“灵魂”是指那个和肉体和为一体的东西

    杨先生思考的是,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这个灵魂在哪里?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灵魂在肉的一面p53。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和肉体是一伙,自称“我”。灵性良心是斗争的对方,是“我”的敌人p54。

    在这里,杨先生似乎又把“灵魂”看得太低了,她说:

    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显然是在肉体的一面。这是肯定又肯定的p54。

    杨先生认为灵与肉是这样斗争的:

    肉体的一面自称“我”。这个“我”,有无穷的欲念,要吃好的,要喝好的,要讲究衣着,要居处舒适,要游玩嬉戏,要恋爱,又喜新厌旧,要恣意享受,纵情逞欲,没个餍足。人的灵性良心却时时刻刻在管制自己的肉体,不该要这要那,不该纵欲放肆,这事不该做,那事不合适p54。

    杨先生又进一步分析了“我”。“我”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一个有生命的人,自称是“我”。如果再细分的话,在肉体和灵魂两个方面,“我”在哪一边?杨先生的答案是:“我”在灵魂那边。灵魂代表着“我”,管理着肉体。杨先生的原话是:

    “肉体既然由“我”管着,就不会自称“我”。“我”是灵魂的自称。p104.”

    灵魂虽然管理着肉体,但好像并不比肉体高明多少。杨先生说:

    “肉体和灵魂是拧成一股的。一同作恶,也一同为善。一同受锻炼,一同不受锻炼。灵魂随着肉体在苦难的人世度过一辈子。p105.”

    这个灵魂如果想成为一个善良的灵魂,就要接受更高层的“灵性良心”的指引。

    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不是永久的,人的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灵魂和肉体分离之后,肉体最后消失,但灵魂还在。杨先生没有说灵魂在和肉体分离之后去了哪里,只是说在和肉体分离之后,灵魂不会消失,没有了肉体的灵魂,杨先生称为鬼魂。从这里推断,先生是认为有鬼魂存在的。在“受锻炼的是灵魂”这一章的最后,杨先生是这样说的:

    “我”活着的时候,“我”的灵魂自称“我”。“我”死之后,“我”的灵魂还自称“我”。所以“我”死之后,肉体没有了,“我”的灵魂还和“我”在一起呢!不过没有肉体的灵魂,我们称鬼魂了p107。

    杨先生在书里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命。并认为“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

    杨先生没有讲“命”和“肉体”、“灵魂”、“灵性良心”有什么关系,杨先生只是认为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每个人的才能资质之所以不同,都是“命”的关系。“命”虽然不讲理,但每一个人的“命”都是可“算”的,每个“命”都有自己的“命理”,所以是可“算”的。

    杨先生用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和见闻说明自己是如何相信“算命”的。同时,“命”虽然可算,但也不总是都那么一清二楚和正确。杨先生用钱钟书先生的“命书”的例子说明了“算命”的尴尬:

    钱钟书的命书说钱钟书在“六旬又八载”的时候,会“一去料不返”,又有一个批语是“夕阳西下数已终”。按照这个说法,钱钟书只能活到68岁,但事实上钱钟书先生活了88岁,足足多了二十年。

    虽然“算命”会有这样的尴尬,但杨先生是相信“命”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在统领着人世的各种“命”,杨先生归为“神明的大自然”。在这本书里,“大自然”是个最高的概念,是个终极的概念。相当于各种宗教的最高的神。

    我觉得这是人的思维所能达到的最远的距离了,人的思维思想并不是万能的,总有它认识不到的地方。杨先生以96岁的高龄来思考人生,也难以给人生下一下清楚的断语,以此,我认为:

    我们可以思考人生,但我们不要奢望能够完全认识人生。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古老的古希伯来谚语也许包含着大智慧。如果人类只是上帝的一个作品,那一切都迎刃而解了,既然我们只是上帝的一个作品,那我们就无法理解上帝的整个世界。正如我们人类可以轻易地决定一只蚂蚁的生死一样,当我们看到蚂蚁在我们的手掌之间奋力穿行想要逃脱时,我们不也会发出轻蔑的笑吗?

    如果人类相当于蚂蚁,上帝相当于人类,那么对人类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上帝肯定会发笑的。

    上帝笑归笑,人类该思考还得思考。既然生而为人,我们又自诩为万物这灵,认为思考正是我们高于万物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不能辜负了人生。

    所以,我们人类,注定要思考,思考是我们的宿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 关于孤独和灵魂——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xm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