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考·写作
品牌正在消失?

品牌正在消失?

作者: 纳兰屿 | 来源:发表于2016-08-09 00:33 被阅读359次
    读雕爷湖畔笔记《品牌的消失》

    1

    一向以毁三观著称的雕爷,最近在湖畔笔记里以一篇《品牌的消失》再次语出惊人。雕爷说:(品类型)品牌正在消失,定位理论正在失效,未来一切品牌都将是生活方式品牌。

    海飞丝洗发水,就是标准的“定位”理论产物,品牌即品类,在“去屑洗发水”这个品类里,海飞丝到今天依然是王者,没有强有力的挑战者,可是呢?你也知道,整个宝洁的销售额及利润节节下滑,包括海飞丝在内越来越难卖掉,颓势拦都拦不住,为啥?因为品类型的品牌,无可挽回的在失去消费者。

    当传统品牌们集体走入寒冬时,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一条等自媒体,以及一众大小网红开始登上神坛,成为散落各地的“教主”。他们有的著书,有的立说,有的弄点行为艺术,实在不行就露个胸劈个腿,方式各异但结果相同:他们各自网罗了海量的粉丝。在被洗脑后对教主的“生活方式”理念高度认同,粉丝们对教主本人也五体投地、言听计从。按照雕爷的说法,粉丝们分分钟觉得自己有罪,为了赎罪只能买买买,买的不是产品而是赎罪券。常看罗辑思维的人发现:我好浅薄、好无知,我有罪!为了赎罪就得多买书(尽管买回来也怎么不看);经常看一条的读者又会觉得:我好丑我好Low,我有罪!为了赎罪就得卖点大师设计产品(尽管很多是复刻)。

    整个社会被意见领袖们彻底碎片化,他们从此再无交集:一起挤地铁的两个人虽然邻座,但已身处完全不同的两个精神世界。过去通过资源置换即可通过强势媒体获得传播、建立品牌,如今这种方式正逐渐失效。个性化生活方式驱动个性化生产的i2M(IP to Manufacture)时代正在来临,由IP的个性化传播直接连接个性化生产,中间环节将全部消失。

    雕爷说,天下大乱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又拉开了:

    接下来的世界大战,将是一条移动互联网下诞生的全新价值链,对决传统工业时代的价值链。

    无可挽回了……所有商学院已经印刷出来的教科书,都可以销毁了。我曾是“定位”理论坚定地捍卫者,但我现在无比悲观,伟大的定位理论在未来i2M的面前,毫无用处。所有的广告公司可以暂时先解散了,你们以前是抱怨“我知道我有50%的广告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没关系了,未来每一个基于IP的流量,都不会浪费,因为根本不会被“不相关的人”看到。在这场革命中,传统广告理论,没半点用武之地。

    2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虎躯一震:靠!过去都咱白玩了。但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这里漏掉了一些关键的事实。

    社交场景并不等同于消费场景

    移动互联网社会被各种意见领袖分割成无数的“小分子团”,还会以共同的兴趣和价值为基础产生大量的自组织社群,每个人都有“妈妈群”、“孩子家长群”、“亲子群”、“中医养生群”之类的无数个圈子。但这些圈子本质上是一种社交场景,在此场景下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情感连接、精神连接,商品消费的介入大都数时候只会冲淡甚至损害这种连接。所以,大多数微信群都禁止发广告,大都数人都很反感在朋友圈刷屏的微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大愿意跟做安利和做保险的朋友走的太近。

    也许,这种鸿沟永远都无法跨越。

    这也正是腾讯数次企图进军电商,而屡屡无果的根本原因所在。


    网红经济冲击的不是品牌,而是渠道

    如果真如曾鸣教授在湖畔大学所讲,网红经济将攻破工业时代品牌构建的最后一个堡垒,推动整个商业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那么第一个颤抖的应该是淘宝、京东们,而不是品牌商。商业的本质是供需匹配,是买卖双方交易的达成,最理想的状态下一切中间环节都将消失,从而真正实现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

    这种理想状态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但按照交易成本趋于最小化的经济规律,实际的商业世界将无限逼近这一状态。互联网电商的崛起,使得淘宝们迅速颠覆了层级繁多的传统代理渠道体系,整个流通渠道压缩到单一层级,极大的提升了整个商业的运作效率;但与此同时,所有淘宝店铺里5%的流量转化率就算是不错的了,这说明另外95%的流量是浪费的,这同样是一种极其低效的交易匹配模式;正因如此,才给了以IP为依托的社群经济、网红经济巨大的机会,他们有望把淘宝们的流量彻底打散,从而实现i2M。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曾鸣和马云会在各种场合对C2M、i2M大讲特讲,而且频频布局,因为这是他们战略上真正的软肋:这个软肋比社交更加致命。


    网红经济的前途没有想象中那么光明

    i2M的实现难度极大:一方面在于网红经济本身走出泥潭不易,另一方面个性化需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网红经济在经历了初期的大红大紫后,正陷入泥潭,少数大V之外的绝大多数网红们生存状态堪忧,就连大V们的变现也越来越难。笔者认为网红经济的两个出口方向已经显现,一个是“泛娱乐”,一个是“IP型渠道”,两者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背后所依托的产业链和能力构建有着本质的区别。

    泛娱乐产业的标杆是韩系明星工厂,通过“娱乐工业化”、“文化工业化”,以相对一致、标准化的流程去生产IP和基于IP的衍生作品。其背后是强大的内容团队、娱乐运营团队,以及上下游高效协作的产业链。他们也会销售很多产品,但粉丝的购买行为并非源于产品需求,也并不像雕爷所说的那样源于生活方式的需求,而仅仅是与IP的一种心理互动机制。粉丝对偶像进行造神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内心沉淀了隐秘而深刻的自卑,当他们面对万能的“神”的时候,只能通过钞票来实现“自尊赎回”。所有这些消费行为是本质上一种打赏 ,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打赏模式。罗辑思维早期卖个月饼,卖个水壶之类的,大都是这一形态。

    在这种模式中,需要通过不断的“文化”输出(表演、说书、行为艺术、线下互动、综艺露脸…),以对粉丝们进行心理喂养,从而给“信仰账户”充值以维持其光环。只有当信仰账户有足够余额时,作为支取行为的打赏才能持续。而当卖东西成为网红的主业时相当于只出不进,账户很快就透支了,当然难以为继。更何况,大多数网红由于缺乏“娱乐工业化”的配称支撑,即便不买东西也很难维持粉丝的热度。

    网红经济的另一个出口是IP型渠道。网红要变身为渠道,必须面对一个问题:为什么顾客不在淘宝上买,不在美丽说买,而在你这儿买?

    淘宝天猫属于货架式销售,万亿件商品堆积陈列,如此海量的选择往往让顾客无所适从;美丽说、蘑菇街们帮顾客精简产品,从而让选择变得更加简单,但这依然只是冷冰冰的推荐,背后是理性和逻辑。网红的机会在于,他们可以和顾客之间通过人格化、IP化的方式建立起更有温度的连接:网红本身必须成为这一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代言人,成为顾客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他们掌握了审美话语权(模特、设计师、时尚编辑)或专业话语权(测评师、技术大牛、极客),成为这一类产品及生活方式的信任背书,从而让顾客进一步简化决策。你会发现这一类网红和泛娱乐的网红有本质区别,他们是“知识型网红”,或者叫专业网红。

    但仅靠“知识型网红”是无法转型为“IP型渠道”的,因为要维持用户对IP的信任,背后同样需要专业的团队支撑,从选品、试用、包装、文案与推广策划、运营,都要进行极为专业的运作。稍有差池,顾客便会愤然离去,信任是“IP型渠道”的生命线。当罗辑思维在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决定转型成为一个以罗胖为IP的“知识服务”渠道商。于是,此后的战略定位和一套打法十分清晰明快,所有团队和资源的配置完全围绕着这一定位去做配称。得到APP及一系列知识产品的成功推出,成为“IP型渠道”的标杆。

    “IP型渠道”是雕爷所谓i2M的必由之路,而相对于传统渠道,前者更需要一大批优质产品的提供者,产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信任,因此他们对好产品的需求将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迫切。匠人精神、专注精神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好的产品品牌也将越来越关键。

    另一个事实是,“普遍个性化”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既然个性必然不普遍,普遍了也就不个性了。任何时代个性化都是拥有资源较多的人的专利:古时的纨绔公子,今日的白领小资;而绝大多数人依然会牺牲个性化需求去选择性价比,所以我们看到宜家、无印良品能在品牌林立的今天,拥有越来越多的拥趸,这些人中包括大量被“消费升级”的中产阶级。因此,以个性化需求为核心的“IP型电商”,注定无法成为主流。

    3

    品牌既然继续重要,那么新的时代应该如何打造品牌?定位理论真的失效了吗?是其中某一部分失效,还是全部都失效了?是失效了还是仅需进行修正?

    笔者认为,“从用户认知出发”这一视角,是商业运作中的永恒课题,永远不会失效。

    定位理论中其他所有部分都可以被颠覆,但用户认知这个视角永远不能丢弃。定位理论创始人里斯、特劳特,由于长期在GE广告部工作,并无权限去改变产品,而且当时产品理论也不成熟,导致他们缺乏深入的产品视角。以至于,在他们的著作中很少提及产品,也为深入阐述技术和品牌的关系。在如今的丰饶经济背景下,要形成本质差异化,技术和产品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配称,很多人甚至提出唯产品化的观点,这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此时反观定位理论,似乎还有了些忽悠的嫌疑。

    笔者从事产品相关的工作十多年,所以在理解这些知识时,第一感觉就是“忽悠”,所以常常把“用户需求”和“用户认知”对立起来,纠结于哪一个才是第一驱动力的问题。后来受冯卫东老师启发,才发现这两者原本就是一体的,有需求但若无法唤醒认知就是伪需求,灌输了认知而没有真实的需求就是忽悠。

    人们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当人们普遍强调以产品为王时,往往又丢失了用户认知这一最为关键的视角。


    运用产异化和独特品类开创品牌,是从0到1阶段企业的首选策略。

    雕爷用宝洁系的颓势来证明品类型品牌的失效,但就在宝洁系全面溃败的同时,三只松鼠、周黑鸭、小红书、加多宝,以及雕爷自己的阿芙精油等一系列的新生品牌破土而出,成长势如破竹。大量新生品牌的成功,证明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依靠创造新品类来创立新品牌依然有效。宝洁系的溃败并不在于品类策略,而是于依靠品类完成品牌之后,没有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去更新定位及其对应的配称,从而导致品牌老化。

    笔者认为,在任何时代背景下,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品类策略都应该是首选的市场策略。初创企业往往资源有限,他们都必须思考如何用最少的资源获得用户认知?关注差异是人类最重要的一条心智规律,人们对那些差异比较大的事物关注程度远远高于类似的、熟悉的事物。显然,以全新的品类更容易带来关注、记忆和传播,从而使得初期推广成本最小化。

    即便全面进入网红时代,淘宝天猫已经很少人去逛了,绝大多数人都依托IP们的信任背书而形成购买决策时,初创品牌可以完全依赖于网红渠道而不需要去说服用户,但也同样需要占领网红们的心智,品类策略依然是最直接有效的说服方式,以及最低成本的营销手段。

    度过从0到1的阶段之后,不能再固守品类策略,而要快速推进用户心智的爬升

    面对很多定位失败的案例,定位大师总会说:那是因为你们没有一直坚持下去,因为你聚焦得还不够极致。但笔者认为大部分品牌的失败,恰恰是因为过于固守最初的品类定位,而没有完成用户心智的升级。

    笔者曾在一篇旧文《产品观决定你的段位》里,提出了一个产品认知层次模型,愚以为同样也适合品牌认知的升级。

    产品认知层次模型

    笔者发现,顾客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呈现三个层次:

    功能特性:比如更安全、更方便、更可靠。功能特性是用户对一个产品最容易感知到的、能够产生直接体验的部分,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让用户产生差异化的认知。定位理论的品类特性绝大部分均来自于这个层次。但这个层次是理性认知,无法产生情感和温度的连接,很难创造品牌忠诚。所以建立在功能特性基础上的品类型品牌,和用户关系是最浅的,很容易被其他新的定位品牌蚕食。

    生活方式:不只着眼于单一功能利益,而是从人们面临的社会压力、挑战、生活变迁、社会关系等角度出发,用产品和服务去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无印良品倡导一种克制、极简的生活,滴滴/Uber尝试构建一种“使用而不占有”的共享经济模式,而豆瓣要为人们打造一个精神角落。定位在生活方式这个层次的品牌,将获得强烈的认同,从而产生用户忠诚和品牌溢价。

    价值理念:通过对世界、对人类以及对自我的探寻,形成关于生活和价值的独特主张,不断的向人类传递一种面向未来的价值理念,并真正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此时,产品成了价值理念的载体,人们购买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身份归属和自我认同。如果能将品牌定位升级到价值理念这个层次,用户将超越利益以及一般意义上的认同,而产生品牌信仰。

    对于那些度过了从初创期的企业,如果有条件应尽早尝试推动用户完成对品牌的认知升级。一方面促进品牌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升级,产生用户忠诚;同时,也是对新定位者的屏蔽。基于品牌认知的用户关系升级,可能是传统定位理论最大的缺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牌正在消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al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