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否,那年披金戴银,红妆映天的戏子?
曾记否,那年角楼台下,参差交错的人群?
曾记否,那年紧临人群,吆喝不断的买卖?
时过境迁,这些以往的热闹场景,我已经很少再看到了,回想起当初的场面,我还略有欣喜,毕竟,如今想现场听一曲比较大的秦腔戏,基本上都是难上加难。
我住的这个小山村,是秦岭脚下的一处村落,人口并不算多,也并不富裕,可是这里有一个伴随我长大的曲种------秦腔。这段时日,我刚好回家修整,凑巧今天是村里龙王庙的会辰,站在很远的地方,便能听到喇叭声里传来的秦腔曲,我顿时有点激动,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很少回家,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现场版的演奏了,于是我拨通了好友的电话。
结果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好友问我是唱大戏(大戏:在本地指有舞台、穿戏服、化妆的表演)还是小戏,我说是小戏,他便回辞了我,说不热闹,不去了,但我并不想就错过这样的一个机会,收拾完毕,我就出发到了戏台。
到了这里,我被眼前的一幕有些震惊,我能想象得到这种小戏很少有人去,但我完全没有想到,映入眼帘的竟然是这样的一幅画面:说是戏台,其实也只是用塑料布和木头柱子围城的一个长方体,面朝观众这一面打开,这就叫戏台,而观众,只是十来个老头老太,加上两三个小孩子,他们拿着小板凳,围坐在戏台前,而身后,就是老人骑行的电动三轮车,没有吆喝卖东西的,更没有年轻人。
我向戏台望去,表演者正跪在地方,演绎着《放饭》里精彩的桥段,没有化妆,未着戏服的他们,让我上一秒还在入戏,下一秒就已经出戏了,我被这种表演形式完全无法吸引,在逗留了十分钟后,我毅然选择了回家,在路上,我向微信群里,发去了一张戏台的照片,但群里的回复,让我的心更加的难以平复------“这些只有老人看的东西,原来你也喜欢看啊,没想到你也有这种爱好”,然而这个话的出自,正是那个小时候陪我跑去隔壁村看大戏的孩子,我的眼前开始不断的浮现当时的一幕。
那天正好是隔壁村观音庙的盛会,听说晚上会表演一场惊心动魄的曲目------《唐王游地狱》,于是我们两人很快的写完了作业,和父母道别后便相约去了庙会。
一路上都能听到喇叭里传来的秦腔,中间还夹杂着隐约的吆喝声,我们的心头充满了期待,小跑着、打闹着,临近庙会现场,声音就更明显了,等到还有大约200米的距离时,一群人涌向了我们,喇叭声也停了,这时候,我们有点失落了,因为,下午的表演结束了。
当我们赶到戏台的时候,周围都是到处转悠的人群,他们看了一下午的戏,如今饿了,正在摆摊的商贩那里购买食物等东西,我们也赶紧吃过,生怕错过了晚上的好位置。
等到晚上,左拥右挤,终于挤在了舞台前,这此刻,离开场还有半个小时,我转过身去,从坐着小板凳的,到站在摩托车和三轮车上的,中间刚好形成了梯田式的阵型,我心里暗喜,幸亏我身子小,能够站在戏台前。
表演开始了,穿着戏服、化着浓妆的表演者,顿时就把我吸引了,我和身后的人们鼓着掌,呐喊着“好”,一动不动的欣赏着这场表演。
等到中途,那些下油锅、抽肠子的表演,吓得我俩都不敢睁眼,用着看鬼片通用的方式,双手捂住眼睛,中间留一条缝隙,就那样看完了一场戏。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各自的父母,也在彼此交流着演绎的桥段,至于我俩,都已在惊吓中昏昏入睡了。
如今回忆起这一幕,有些剧情,还能历历在目,那被倒挂着的人偶道具,我如今还会想到,而那时候的观众,今后再也不会有那么多了,而陪我小跑着去戏的小伙伴,也早已奔赴去了忙碌的工作中,唯独剩这一群苍老的老头老太,一辈子在追逐着这样的一种文化,他们不会因为时间的骤变,而改变对秦腔的热爱,他们,就是这样的“忠心不二”。
很久之前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重拾起小时候的梦想,去学习秦腔戏曲,但是工作的繁重加上生活的重担,让我很少能想得起来去学习,也许,一个时间想做的事,就只有在那个时间完成最好,一旦搁置,就很少再会重拾。
我怀念曾经的看戏场面,我知道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不会再有那么多的年轻人像上一辈的老人那样去真正热爱这样的一种文化,我知道潮流在不断地改变,但我只希望,假如,有那么一个人,依旧喜欢这样的文化,那么,它就不会衰败。我很希望看到这样的文化欣欣向荣,只愿时代过迁,终究会有那么一代人,爱上这样的一种民族文化。它是三秦大地的传承,是祖祖辈辈人的精神寄托,所以,让它开花结果,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