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童年的秘密

【读书笔记】童年的秘密

作者: 小若希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17:09 被阅读0次

    童年的秘密

    玛丽亚·蒙台梭利

    点评此书

    一本很费解的儿童心理学,总在读过一段话之后又倒回去重新读一遍,直到充分理解。当然,需要动用很多脑细胞,需要耗费精力专注其中的一些观点。尽管如此,这也是一本好书,每个父母都应该深度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孩子,一切的"不听话""任性发脾气"都是一层表象,我们需要卸下成人的妆容,以最纯净的心灵去感受。

    第1章 前言

    >> 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传统教育,寻求发现孩子和了解孩子的新方法,以让家长和教育者认识到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

    >> 儿童有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他们有极强的自学能力;婴儿的语言并非来自于母亲,而是向周围环境学习的结果;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出生后的最初三年,且学到的知识最多、最密集,等等。正如英国蒙台梭利学会会长克劳德·A.克莱蒙特所说:

    第2章 序一

    >> 人的心智的产生和行为的发展。儿童将学会独立活动、操作、行走、交谈、思考和按照自己的意愿自我控制。这个过程的发生不是因为成年人的教导,而是儿童自己创造出来的。

    第3章 序二

    >> 。生命并非始于3岁,也不是始于孩子上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或小学一年级,生命在受孕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 那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那么微小的细胞,肉眼几乎看不到,但是它却包含着生而为人的所有潜质。

    >> 我们能做的就是用间接方式满足胚胎生长发育的需要,并排除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障碍

    >> 。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敏感期内,儿童表现出对获得某种特殊知识或技能的永不满足的渴望,这种现象在遍布全世界的蒙台梭利学校中一次又一次地被验证。

    >> 儿童有吸收力的心灵及其功能、身心发展的敏感期、重复操作的重要性、对完备环境的需求、导向内在约束的自由、工作中的专注和快乐、社会性发展——蒙台梭利方法的这些原则已显示出其普适性,

    >> 我们向儿童这一生命有机体学习,学习他们的成长需要和发展趋势,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儿童的需要,我们才能开始学习怎样满足他们的需要。

    >> 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一个事实,即儿童拥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生活,

    >> 我们应该把儿童这种不为人知的努力视为一种神圣的东西,应该欣然接受这种努力的外在表现,因为正是在这段富有创造性的时期,一个人的未来人格才会确定下来。

    >> 为了释放出这些潜能,理解这种神秘,洞察神奇生命的核心,我们必须脱掉自己无所不知的成人角色,换上蒙台梭利博士所说的“谦卑的外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始理解;

    >> 只有用未被成年人的偏见所遮蔽的眼睛和摆脱了先入之见的头脑来看待儿童,我们才能为儿童的自助成长提供越来越充分的帮助。

    第4章 导论

    >> 我们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会给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

    >> 一个成年人爱孩子,但是会不自觉地责难孩子,这使孩子在内心深处感到悲伤,这种悲伤是成年人自身错误的一面镜子。

    第5章 儿童的时代

    >> 儿童并不是作为一种肉体生命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精神生命而存在。他们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是儿童的心灵决定了人类进步的历程,并且把人类导向更高的文明。

    >> 儿童的纯真心灵所遭受的痛苦是持久而顽固的,而这些痛苦从未被视为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潜在原因

    >> 因此与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成年人相关,这个人就是孩子的母亲。

    >> 我们应该仔细区分精神分析内心探究的两种层次,一种探究层次较为肤浅,来自一个人自然天性和他所必须适应的环境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些环境常常与他的原始欲望相冲突。这种心理冲突能够得到解决,因为引起困扰的潜在原因很容易被提取到意识层面。还有一种更深层面的内心探究,是关于童年记忆的调查,这种冲突不是来自一个人和他当前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而是来自孩子和他的母亲,或者说得更广泛一些,来自一个孩子和一个成年人之间的矛盾。

    >> 那些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病症,一般来说都是最严重和最难治愈的,原因在于成年人的生活模式是在他童年时期就建立起来的

    >> 在与儿童打交道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观察而不是探究。但是这种观察一定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进行,而且观察目标是发现儿童与成年人关系中的冲突,以及与儿童生活的主要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

    第7章 生物学的间奏曲

    >> 胚胎的生长发育是个造物的奇迹,它是多么了不起,因为它是在秘密而孤独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 这个造物的奇迹被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大自然用严密的包装把成长中的胚胎包裹起来,只有到适当的时候才会打开,大自然就这样把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 当一个新生命诞生的时候,它自身中就已包含了某种神秘的指导原则,这将成为它今后的行为、性格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来源。

    第8章 新生儿

    >> 当一个婴儿出生时,每个人都去关心他的母亲,因为她分娩受了苦,但是难道婴儿没有受苦吗?人们保护母亲避免光线和噪声的干扰,但是对于一个来自没有光线、没有声音的地方的婴儿又怎么样呢?他也需要安静和幽暗的环境。他曾经在一个没有任何攻击、没有温度变化、为他安心睡眠而创造出来的液体环境中长大,突然之间这个幽静的“家”环境陡变,他暴露在外的娇嫩身体所触及之物粗糙而坚硬,甚至有些粗心的成年人还会鲁莽地对待他们。

    这个观点显然颠覆了几乎所有人

    >婴儿应该保持赤裸,就像在艺术作品中常常表现的那样。

    >> 因为孩子曾生活在母亲的身体里,他显然需要被温暖,但是温度应该来自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衣服,衣服实际上并不提供温暖,只是保持身体已有的温度而已。

    >> 我们不应该对新生儿怀着怜悯同情的态度,而应怀有面对造物神奇的敬畏之心,这个灵性生命不是我们有限的感知所能理解的。

    第10章 心灵的胚胎

    >> 儿童就像是一个在黑暗地牢里挣扎着要走向光明的灵魂,它要出生,要成长,它慢慢地但是毫无疑问地给发展迟缓的躯体注入了活力,用意志的声音唤醒躯体。但是,始终有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人站在旁边,等着扑向它,粉碎这个灵魂。

    第11章 儿童心理发展

    >> 婴儿有一种创造性的本能,那是一种积极活跃的潜能,凭借这种本能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建构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 如果儿童无法根据敏感期的内心指令做事,那么,一个自然的征服世界的机会就丧失了,而且是永远地丧失了。

    >> 如果在他的敏感期内遇到了障碍,让他过于费力,他就会遭受某种困扰,甚至他的个性会被扭曲。我们对于这种精神折磨还知之甚少,但是大多数成年人都在无意识中背负了这些创伤。

    >> 各种任性行为与敏感期内心冲突有关,像敏感期本身一样都是暂时的,它们对敏感期形成的脾气禀性并没有持久影响,但是这些任性行为会有一种不良后果,即阻碍一个人获得心理成熟。

    >> 敏感期发脾气是儿童某种需要未被满足时的外在表现,是他在某个危险情况下发出的警告,或者是他觉得有什么事情不对劲儿。一旦这种需要可以得到满足,或者消除了危险,孩子的脾气立刻就会消失

    >> 我们必须找到儿童每一次幼稚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当我们找到原因时就可以洞察儿童心灵中的神秘角落,并提供理解儿童、与儿童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

    >> 儿童的心理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它并不是由外部刺激引起,而是受到短暂敏感性的引导,即受到与获得特殊品质密切相关的短暂本能的引导。

    >> 只要儿童所处的环境充分符合他的内在需要,所有这一切都会安安静静地不经意地发生。

    >> 唯一让我们能够识别儿童对语言敏感状态的事情就是他的微笑,当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发音清晰的短语上时,他会表现出快乐。

    >> 敏感期本身就是通过儿童的激烈反应表现出来的,我们把这种反应看作一种无意识的绝望感,并称之为“发脾气”。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表现为一种内心的焦躁不安,或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某种程度的紧张感,它代表着心灵提出质疑或自我保护的一种努力。

    >> 身体一起工作的各个器官的运作确实非常了不起,但是没有人看到或者谈到它们,即使靠这些器官的功能活着的人也不了解它们的运作有多么复杂。

    >> 我们不能再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视而不见,必须从他们生命的最初时刻开始帮助他们。这种帮助不是要去塑造儿童,因为这个任务是属于自然本身的,但是成年人要敏锐地尊重这种发展的外在表现,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方法和工具,因为那是儿童仅凭自己的努力难以获得的。

    第12章 秩序敏感期

    >> 。两岁孩子的秩序感是以一种恬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正是在这个时候,需要变成了一种行动原则。

    >> 秩序感包含认识每一件物品在环境中的相关位置,并且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表明一个人能够在他所处的环境中自我定向,并控制其中所有细节。

    >> 儿童具有双重秩序感:其一来自外部,是他与环境的交往过程中体验到的感知,其二来自内部,让他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这种敏感性可以称为“内部定向”。

    第14章 生长发育障碍

    >> 成年人必须坚信他们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是第二位的角色,必须努力理解儿童,这样才能正确地帮助他们,这应该成为孩子的母亲以及所有与儿童教育相关人士的目标和愿望。儿童自然远比成年人弱小,如果他要发展自己的个性,成年人就应该控制自己而跟随孩子的引导,把能够理解和跟随儿童当作一件特别荣幸的事情。

    第15章 行走

    >> 学会走路对儿童来说是第二次新生,他终于从一个无助的生命转变为一个有活动能力的生命。

    >> 儿童行走在长大成人的道路上,人类因此得以延续,而他却像弥赛亚①所说的那样“无处容身”。

    第16章 手

    >> 这种焦虑潜藏在潜意识阴影之中,成年人因此形成了一种防御心理,好像为了抵抗某种让他们不得安宁并危及他们财产的力量,他们不得不暗暗进行斗争,并要求得到其他人的协助。

    >> 为了发展心智,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必须有实物可听可看,因为他必须通过环境来自我发展,他需要有实物供他操作,为他的活动提供积极动力。

    >> 什么都不让孩子动,就成了影响儿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 儿童必须能够自主做决定,并且完成他自己想从事的活动,因为他正处于自我塑造的过程中,他的活动有一种独特性,并不只是偶然或随机冲动的结果

    >> 并不是单纯漫无目的地跑跑、跳跳和触摸抓取东西,把家里搞得一片狼藉,他的建构性活动是从他人的活动中得到启示,努力模仿他人使用和操作某些东西的方式。

    >> 在儿童有能力像他观察到的成年人那样,以一种清晰而合乎逻辑的方式开展行动之前,他是为自己的目标而行动的,

    >> 在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经常会因为某件东西而发生冲突,这件东西对小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但是大人却不允许孩子碰它,因为它是妈妈或爸爸桌上的东西,或者是起居室家具上的某个部分,这种冲突会引起孩子大发脾气。但是,孩子并不是真的想要某个特定的瓶子或墨水台,他是需要有自己的东西,能让他从事同样的活动,就可以满足他的需要了。

    第17章 节奏

    >> 成年人这样做并非有助于孩子的心理需要,而是代替孩子去做他们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这会妨碍孩子的行动自由,会给孩子自然发展带来障碍。

    这段时间的希希经常任性哭闹,却是我们成人的错误,因为障碍了她自身发展,她奶奶不让她进厨房,不让进洗手间玩水,不让她碰碗。。。以至于她奶奶认为她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爱哭闹,还给她起个绰号叫“爱哭妹”。。。偶尔我也障碍她,不让她打开衣橱,不让她碰梳妆台。。。我们都犯了严重的错。希希的哭闹和抗争,原来是为自己的成长而努力!我应该改变自己,少点节制,多点放手!

    >任性多变”的孩子会不顾一切地哭闹,这种激烈的抗争显示出儿童在为自己的成长而努力。

    >> 谁会想到成年人提供的不必要的帮助,竟是儿童将要经历的种种压制中的第一种,而且这种压制将在他们今后生活中产生严重后果呢?

    第18章 人格替换

    >> 童年时期,儿童开始产生自我意识,他的心智处于富有创造性的状态,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段时间里,成年人能够潜入孩子意识之中,用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激发和促进孩子。

    >> 儿童对暗示的敏感性,可以理解为是他们的一种内在敏感性的扩展,这有助于儿童的心理成长,对此,我们可以称为“对环境的热爱”。儿童是如饥似渴的观察者,尤其被成年人的活动吸引,并希望模仿他们。

    有什么样的父母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成年人负有一种使命,他可以成为儿童行为的激励者,成为一本开放的书,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举止。

    >> 心态平静,动作缓慢

    >> 是事实上正常儿童变换活动是以平静安宁的方式进行的。

    >> 认真地思考,平静而谨慎地行动,才是正常儿童的标志。

    >> 儿童应该控制自己的运动器官,这是很重要的,不能只是不管不顾地任意游荡。

    第21章 爱的智慧

    >> 根据自然法则来完成并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每一项工作,都能获得一些爱的了悟,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和具有总体幸福感的明确标志。

    >> 在敏感期里,这种无法抗拒的冲动使得儿童和他周围的东西建立联系。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环境的热爱,它不只是一种情感反应,而且也是一种智慧的需要或爱的需要,让儿童看到和听到并因此得到发展。儿童必须遵循的这种自然需要,但丁称之为“爱的智慧”。

    >> 因为对所处环境充满爱,而不是对它漠不关心,所以儿童可以看到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

    >> 对成年人来说,儿童对所处环境的热爱看上去像一种自然的快乐和年轻的活力,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与创造力相伴而生的精神能量和道德之美。

    >> 儿童通过模仿自己所接触到的成年人,来开始过自己的生活。成年人说的话和做的事情对儿童来说是那么富有魅力,让儿童几乎为之着迷。儿童对成年人是如此敏感,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成年人是在支配儿童的生活和行为

    >> 儿童的愤怒和反抗,不过是在他的创造性冲动与他所爱的成年人不理解他的需要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冲突。当孩子对成年人不服从或是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始终应该想到这是一种内心冲突,并尽力把它解释为防御行为,是为了捍卫某种儿童发展所需要的而成年人并不了解的重要活动。

    儿童天生具备这种爱的能力

    >,儿童爱我们,希望服从我们。孩子爱成年人超过爱其他任何东西

    >> 真正有爱的是儿童,他们希望感觉到有一个成年人在他们身边,孩子很高兴能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 成年人不理解孩子这种深厚的爱,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现在如此挚爱我们的小孩子总是会长大并离开我们的,那时谁会像现在这个孩子一样再来爱我们呢?谁会在入睡之前呼唤我们,满含深情地说“陪我一会儿吧!”而不是满不在乎地对我们说一声“晚安”?谁会在我们吃饭的时候那么真诚地渴望站得离我们近一些?与这份爱形成对比的是我们为维护自己而拒绝这份爱,我们将再也找不到另一份同样的爱了!

    >> 是什么力量促使孩子一起床就要来找父母呢?难道不是爱吗?如果天刚刚亮,孩子就早早地从他的床上跳起来,去找还在睡梦中的父母,好像在说:“学习过神圣的生活吧!天已经亮啦!现在是早晨啦!”孩子到父母那里去并不是为了教训他们,而只是想再见到他所爱的人。

    第22章 儿童的教育

    >> 每一次孩子发脾气都是某些深层心理冲突的外在表现,这不能被简单解读为一种针对敌意环境的防御机制,而是某种高贵品质寻求自我揭示的表现。

    一直强调适合儿童的环境,那怎样的环境才是适合儿童的呢??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也就是说,在一个适合他年龄的环境中,儿童的精神生活就可以得到自然发展,并显示出其内在的秘密。如果不能坚持维护这一原则,日后所有教育方面的努力都只会导致一个人陷入更深的、无休止的困惑之中。

    第23章 观察与发现

    >> 书写是获得两方面收益的关键因素,它让手掌握了一种像说话一样的重要技能,并且创造出可以精确反映口头语言的第二种沟通方式。因此,书写是依赖于头脑和手的。

    >> 如果我们太急于向儿童解释这些印在纸上的字符,就会抑制他们自我领悟的兴趣和渴望,过早坚持让他们在书本中识字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追求识字阅读这件不太重要的事情会减弱他们活跃头脑的能量。

    第24章 “方法”

    到了这个章节,隐约能看到所说的适宜儿童生长的环境,具体指的是软环境和硬环境

    >    人们一直认为教师必须是一个平和的人,平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性格,即不会神经过敏、紧张不安。不过,这里有一个关于更深层平和的问题,即一种放空的状态,或者更好的毫无阻碍的状态,这是内心清澈明晰的源泉。这种平和存在于谦卑的心灵和纯净的智慧之中,是理解儿童所必需的,因此也是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儿童得到一些特殊的工作材料,他们被这些东西吸引,这些东西可以完善他们的感知觉,用来研究和促进他们的活动,这些材料也教会他们怎样集中精力,没有

    >> 这里有一个关于更深层平和的问题,即一种放空的状态,或者更好的毫无阻碍的状态,这是内心清澈明晰的源泉。这种平和存在于谦卑的心灵和纯净的智慧之中,是理解儿童所必需的,因此也是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 儿童周围的特殊条件就是一种适宜的环境、一位谦和的教师以及适合儿童需要的一些实物材料。

    >> 1.他喜欢的事情:    重复练习    自由选择    控制错误    分解动作    安静练习    社交中的良好礼仪    有序的环境    关注个人卫生    感官训练    与阅读无关的书写    阅读之前的书写    不需要书的阅读活动    自由活动中的纪律    2.他拒绝的事情:    奖励和惩罚    拼写字词    集体课程    教学大纲和考试    玩具和糖果    教师的讲台

    第25章 娇生惯养的儿童

    >> 一旦儿童发现了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改变不稳定的状态,学会集中精力。”

    第26章 教师的精神准备

    >> 尊重他人的意见可以让一个人克服傲慢;整治经济状况可以减少贪婪;对方强烈的反应会制止愤怒;为生活而工作的需要会战胜他人的歧视;社会习俗可以遏制放荡行为;不能轻易得到的奢侈品可以减少浪费;保持尊严的需要可以预防嫉妒。

    >> 教师应该经常反思儿童所处的困境,儿童无法用他自己的理性来理解不公平的事情,但是他能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并且内心变得压抑和扭曲。

    想起了两次希希反抗她她奶奶把臭臭的时候,还想继续玩耍的希希被抱起来把臭臭,她拼命挣扎反抗,奶奶毫不耐烦地愤怒了,生气地骂她,说她怎么变得这样(令人讨厌),越来越不听话了。她一边骂,一边用力抓住希希,希希变得更加哭闹挣扎,身体拼命反抗。。。这个时候,成人变成了暴君,让儿童服从命令

    >儿童对恶意的或是轻率自私的成年人做出无意识的反应,表现为:胆怯、说谎、行    原始状态下的怒气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肢体暴力,但是它也会以更微妙而文雅的形式表现出来,掩盖其真正的性质。对一个孩子发怒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刺激孩子的反抗,但是这种怒气很快就会变成与傲慢混合,在孩子为自己表白的微弱力量面前发展成一个暴君。

        暴君是蔑视探讨辩论的,它在个体周围用公认的权威建起不可逾越的高墙,而成年人就是用公认的

    >> 对一个孩子发怒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刺激孩子的反抗,但是这种怒气很快就会变成与傲慢混合,在孩子为自己表白的微弱力量面前发展成一个暴君。

    >> 如果儿童表现出某种抗拒,这种抗拒也很少是直接的,甚至很少打算对成年人的行为做出反应。更确切地说那是保护自己心灵完整的一种至关重要的防御,或是对外界压制做出的无意识反应。

    >> 儿童务必尊重长辈,而成年人为了自己的方便,则宣称有权评判甚至可以冒犯儿童,他们操控乃至镇压儿童的需要,儿童的抗议被当作一种危险的事情和无法容忍的不服从行为。

    >> 儿童认为一切都属于成年人,就像那些臣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国王的恩赐。但是难道成年人不应该对这种态度负责吗

    >> 为了让这幅图画更加完整,他们拒绝承认自己实施了任何暴虐的行为。是的,哪会有暴君承认曾经折磨过自己的臣民呢?

    >> 必须自我检验并放弃这种暴君行为,必须消除内心的傲慢和愤怒,必须学习如何让自己谦卑起来,并且变得慈爱宽容。这些都是他必须获得的美德,这种内心的准备会给予他所需要的平和与宁静。

    >> 我们仍然必须谦卑,并根除潜藏在我们内心的偏见,我们一定不能压制有助于教育的那些品质,但是,我们必须抑制那些阻碍我们理解儿童的成年人特有的心态特点。

    第27章 偏离正轨

    >> “神游”是一种逃离,一种避难,逃离到游戏或幻想的世界里常常会掩盖已经被分裂的心理能量,它代表一种潜意识的自我防御,逃避痛苦或危险,并藏身于一个面具之后。

    >> 活跃的儿童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生活在适宜环境中的人,即生活在一个有助于他自我实现的环境中。

    >> 儿童一定会注意到一种不断出现的受挫感,他是唯一一个被认为是不可信任的人,而且是闯祸之源。所以他也把自己视为低人一等,还不如那些禁止他触碰的东西有价值。

    >> 成年人总是打断孩子的工作并闯入他的环境中,这个力量强大的人指挥着孩子的生活,从不征询孩子自己的意见

    >> 胆怯,做决定时犹豫不决,在困难和批评面前退缩不前,爱哭以及绝望的表情,都是由自卑感造成的痛苦状态。

    有多少家长用老虎、鬼、叫化子、警察等等这些来吓唬纯真的孩子。。。请停止这些莫须有的欺骗。

    >换句话说,恐惧像害羞一样被当作儿童性格的一部分。有些儿童非常腼腆,似乎被笼罩在恐惧的光环里。然而还有一种孩子,他们勇敢、活跃,而且经常敢于面对危险,但是他们有时也会经历神秘、不合逻辑和无法克服的恐惧。这种心态会被解释是过去曾接收到的某些强烈印象的产物。儿童可能害怕过马路,或者害怕床下有猫,或者可能害怕看到母鸡,这些害怕就像心理学家所说的成年人的恐惧症,特别是在依赖成年人的儿童中也发现这种恐惧。成年人可能利用儿童的无知,用莫须有的可怕东西来吓唬他,这样他就会乖乖服从,这是成年人针对儿童采用的最糟糕的

    >> 成年人可能利用儿童的无知,用莫须有的可怕东西来吓唬他,这样他就会乖乖服从,这是成年人针对儿童采用的最糟糕的防御手段,因为通过对可怕的形象的人格化,会加重儿童天生对黑暗的恐惧。

    >> 任何促进儿童接触现实并体验和理解他周围环境的事物,都会帮助他从恐惧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 老师们极力与这种谎言做斗争,但是忘记了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它们显然是为了防御成年人的攻击。

    >> 出现在童年时期的欺骗是一种聪明的表现,而随着心智成熟,谎言变得有组织有条理,它在人类社会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似乎不可或缺、高尚甚至美丽,就像身上穿的衣服。

    第28章 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 即许多身体上的功能失调都有某种心理根源,即使某种看上去与身体密切相关的毛病,其根本源头也是心理问题。

    近期希希抗拒喝粥,是不是有此原因??我心中有很大的疑惑!

    >当一个孩子拒绝进食时,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有人要强迫他以违背他自然习惯的方式进食,因此他建起一道屏障来抵御那种强迫

    >> 它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帮助和促进死亡的自然出现或加速它的到来,甚至会达到实施自杀的程度

    第30章 工作本能

    >> 成长和发展依赖于儿童和他所处环境之间的一种不断贴近的关系,其原因是儿童人格的发展或者所谓的“自由”,只有在他逐渐独立于成年人之后才有可能出现

    >> 人是通过工作来塑造自己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代替工作,无论是爱还是身体健康都不能代替工作的作用。

    第31章 两种不同的工作

    >> 我们的儿童教育观念是:既不能为孩子做一切事情,也不能任由孩子处于一个完全被动的环境之中。

    第33章 以儿童为师

    >> 儿童身上潜藏着未来的命运,任何希望为社会谋利益的人,都必须保护儿童避免他偏离正轨,遵循他行为的自然之道。儿童是神秘而有力量的,在他身上包含着人类本性的奥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童年的秘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cg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