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挺嘎挺嘎,孤独的狂欢——走近多彩坦桑

挺嘎挺嘎,孤独的狂欢——走近多彩坦桑

作者: 飞鸟衔云 | 来源:发表于2021-09-07 15:50 被阅读0次

    2013年2月,来自非洲民间的一种绘画艺术首次亮相中国,先后在天津、西安、郑州等城市巡回展览。那一次画展,让我见识到了一个与印象中完全不同的非洲,至今记忆犹新。

    灼热的,干燥的,阳光温吞的天空。笔直的,简陋的,尘土飞扬的土路;

    荒凉的平原,没有农田,只有旱季里略显干涸的草场和点缀其间的小树林;

    远方的地平线上方,被一大片灰蒙蒙令人生疑的雾霭笼罩着。车窗外的景色都像是同一块幕布上的背景,没变化过……

    这是到过东非的游客对大草原的最初印象。东非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但垂直地带性明显:高山地区凉爽湿润,南部沿海低地湿热,北部干热。

    拥有这一气候的代表性国家,就是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的“丁香之国”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的低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而西部内陆高原则属于热带山地气候。得益于这样多元的自然环境,坦桑尼亚有着灿烂的阳光,广袤的草原,奔流的峡谷和蔚蓝的海洋……这片遍地瑰宝的热土,孕育了马赛人的热情奔放,随即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神秘而立体的坦桑尼亚,这是不是与想象中的干燥、贫瘠完全不同呢?

    来自民间的绘画艺术——挺嘎挺嘎

    挺噶挺噶绘画(Tinga Tinga)是坦桑尼亚独具特色的绘画方式,这一画派所代表的非洲艺术在上世纪60年代风靡欧洲,并为全世界所认识。2013年年初,挺噶挺噶画派携49位坦桑画家的117件绘画作品,首度走出非洲,向世界展示非洲草原风情,这些画作以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展示了坦桑尼亚的生态与人文。

    图片来自网络

    挺噶挺噶画派以画派创始人挺噶挺噶得名。挺噶挺噶于1932年出生在坦桑南部鲁伏马省的一个小村庄,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创了挺噶挺噶画法。他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正统的”绘画教育,“灵感来自自然,激情来自生活”的他,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而不断创作,最终形成了迥异于其他画家的独特风格。挺噶挺噶画法是在硬纤维板上涂上油画原料,以描述坦桑尼亚特有的野生动物、自然风光、日常生活,以及节庆活动内容为主,它们以奇美的物态和明丽张扬的色彩氛围,勾勒出一幅幅非洲大陆剪影。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坦桑尼亚土生土长的新写实主义流派,挺嘎挺嘎画派的艺人大多来自鲁伏马省。1972年挺嘎挺嘎去世,他的弟子们于1990年成立了挺嘎挺嘎画艺术合作协会,致力于将挺嘎挺嘎绘画发扬光大。

    草原上的生机

    在这些作品中,形象的画面营造出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的效果。《非洲舞蹈》有一种超现实意味,这幅画以曲折的人体造型为主,人的肢体向四周任意拉伸以致变形,呈现出极度夸张的舞蹈姿态,加之凌乱无序的乐器从旁点缀,让人不禁感受到一种热烈而欢快的律动,而由浅至深的色彩过渡,再次把画面的气氛推向高潮,极富动感。

    图片来自网络

    传说火烈鸟是非洲草原上的“神鸟”,被称为“世界上火光永不熄灭的一大奇观”,它们跳舞是为表达集体的愉悦,腾空则为展示个体的才能。在一幅《火烈鸟》的群鸟图中,鸟群周身红得像一团烈火,“染”红了背后的夕阳。画家以明快鲜妍的色彩,将火烈鸟描绘得斑斓绚丽,翅膀的造型运用了重复构图,再利用色彩对比和交错,造成一种动态效果,从远处看,甚至能看到翅膀在煽动。它们的眼睛炯炯有神,好像在四处张望,又像在寻找同伴。画面上方点缀的星星点点的图案,是坦桑尼亚的国花丁香花,象征纯洁。

    图片来自网络

    看到《乞力马扎罗大象》时,我想到女作家凯伦·布里森曾描述她在非洲目睹一群大象在原始森林出没的情景:“明媚的阳光透过茂密的匍匐植物斑斑点点地洒落下来。大象悠然地迈着步子,仿佛它们在世界尽头有什么约会似的。”画面很有立体感,乞力马扎罗直耸入云,山脚下象群迎面赶来,扬起的烟尘在蔚蓝的天空和金色大地之间,狂野地升腾,十分壮观。

    有几幅《斑马》作品,描绘的斑马形象各异:它们有的互相依偎,浓浓的母子之情溢于言表,构图饱满充实、设色大胆而细腻,色彩过渡柔和,用笔随意、自由、鲜活;有的结伴取饮,整齐划一的体态塑造,盈盈的水纹,若隐若现的倒影,统一的色调,营造了一种简洁、宁静、安详的氛围;有的独自兀立在夜幕下的草原,像是在月下沉思,暗黑的剪影,表现了逆光下斑马的孤独。

    图片来自网络

    一路看下来,挺噶挺噶绘画一个很重要的技法,就是对称和重复构图。比如一幅《鱼群》,运用中心对称和重复构图,展现了万鱼汇聚的惊奇场面,形成一股巨大的向心力和强烈的深邃感;《斑马》运用轴对称,两只斑马背对背站立,夜空下缱绻的姿态极尽浪漫。遗憾的是,画面的视觉美感在现场感受强烈,一旦复制到数码相机里,就看不出来了。现在,我只能通过口述画面,尽可能地复现画境。

    图片来自网络

    《马赛族人》描绘的是马赛人在举行庆祝活动,画面以大面积的红色作为主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参加庆典的男女老少都身着统一的嫣红色民族服装。妇女们佩戴的不是项链,而是环形的扁平项圈,由大到小套在脖子上,颈部几乎全被箍住。她们头上都顶着器皿、水果等,却丝毫不影响脚上极具特色的舞步。男人们头上涂着用兽血和红土调成的泥巴,手持锋利的标枪,粗犷威武,英勇善战。这时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男子头上都梳着无数的小辫,女子却留着光头。这是坦桑尼亚的又一特色。一些景点的厕所门上,男女厕所的标识是马赛男女的头像,不过,由于梳小辫的是男厕,光头的是女厕,有时会造成误会,不知道的外国游客一不留神就会走错。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挺嘎挺嘎绘画的题材不限于乡村部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生活,还有表现生活的图景。捕鱼的人、忙碌的码头游船、繁华的海边集市、堆满各类物什的商铺、现代市镇的街道、护城河里比赛游泳的少年……让你感受另一种繁华。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些抽象画,与西方现代派的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画通过线条营造出或欢快或压抑的氛围,从中能看出毕加索的影子,这是否说明挺噶挺噶与西方现代艺术也有共鸣?因为传统的非洲绘画艺术本身就存在抽象性,而西方现代派艺术很大程度也受到过非洲艺术的影响。

    挺嘎挺嘎绘画是“本色”派,画笔跟着心走,尽管色彩凝重,却没有那种思考过的滞重,而显得自由而欢快。它不是一种精雕细琢的艺术,而是基于一种明快的节奏,表现他们面对自然时的热情,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传达的是富有激情的生活态度。

    图片来自网络

    现实中的马赛人

    展品中还有许多以马赛人为题材的作品。东非有200多个部族,马赛人是最为著名的一支部落,主要分布在东非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交界地区,人口将近100万。他们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男人出外放牧,女人在家看孩子,以牛羊肉及其奶、血为主要食物。马赛人虽与野兽朝夕相伴,但并没有射杀动物的习俗,也从不吃野生动物,而以游牧为生,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族,按父系继承。对于马赛人来说,财富的概念比较简单,牛羊就是他们财富的象征:谁拥有的牛羊多,谁就是富人。牛除了作为生活工具,还可以成为货币。坦桑尼亚游客中流传着这样一件趣闻:曾有一个马赛人问一位年轻记者:“你有几头牛?”记者摇摇头。再问:“你有几只羊?”“没有”。马赛人又问:“你有几个老婆?”当回答依旧是否定的时候,马赛人用同情的目光看看这位记者,好像他看到的是个可怜的乞丐。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马赛人热爱血一样的红色,他们的房屋是用红土和牛粪堆成的,除了一道窄小的门,连一扇窗户都没有。马赛人又瘦又高,屋子却建得这么矮小,不是很不方便吗?据说,屋子建得小是因为马赛人睡觉没有盖被子的习惯,而家里长生着一堆火,房子建得矮小有利于屋子的保温。

    图片来自网络

    再回到画中,草原的日落短暂而强烈,夕阳西下,少年赶着牛羊回到金色的村子,孩子们围着村中的大树玩着游戏,村子的勇士们拿着长矛开始了他们的歌唱和舞蹈,那一次次旱地拔葱似的起跳显得多么自信飘逸,他们就像脚下的这块大地一样生机勃勃而又从容恬静。

    夜幕很快降临了,月亮升得很高很高,篝火都已经快要熄灭了,可是勇士们的歌声和舞蹈并没有停下,他们并不是在为游客表演,他们是真正的乐在其中。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在航海不发达的历史时期,除了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和大西洋沿岸的西非与外界保持联系之外,赤道以南的非洲地区近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比如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阿拉伯人的船难以进入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非洲海岸线较平直,缺少天然港口,也制约了此地的对外联系。然而,长久的隔绝并没有熄灭他们的生命火焰,相反,他们在自己的土地创下丰富的艺术,演绎着生命的热情,在孤独中进行艺术的狂欢。

                                                  2014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挺嘎挺嘎,孤独的狂欢——走近多彩坦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cp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