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望“道”之未见,证“道”之难为

望“道”之未见,证“道”之难为

作者: RiverMg | 来源:发表于2022-10-12 22:02 被阅读0次

        “道”之未见,“道”之难为。

        历来寻求此道,寻求此天之理的人们必定面临如此局面。

        正如“天理”之字面意义——天理,天之“道”,天之“理”。我们头顶的天穹何其广大,何其神秘而又难以触及,这其中之“道”,便有多么无穷无尽,难以言说。可若是一切从简,将这其中腹心化为一体,似乎这本源之“道”,也并非是那样不着边际,无法言明。“道”——便是人心中那善,那仁,那良知的合体,但同时又为包含天道生生不息,包容万物之存在与生命意义的至理。这至理,只要人类存在一日,便携同着存在一日。除此之外,不论外物如何改变,如何纷繁复杂,也从来都能在这“道”中如其所是,存留其原本的面貌。两者共同存在,而“道”则永不停滞。不论过去,现在用何样的方式去描摹这“道”的面貌,用何样精心雕琢抑或是蕴藏指月之路的词句,“道”却始终静静的存在,自由的流转,又深埋于我们的心中。从不因称谓、礼崩乐坏之类的破碎而遭毁灭,只因这一切本为一物,只是岁月流转,在不同的时代,这“道”获得了许多新的名字。而其中从未改变,从未消散的,也就是“道”这一字了。

        可若是往复杂了说,这“道”又变得根系空前庞大而繁杂——便如千百年来深埋地下,扎根入地底的老树根。核心的枝干在广阔而无边的土壤之中生发出无数的旁支,肥沃的土地为其提供了一切生长所需的营养,使得这日益粗壮的枝干那发出的旁支之上也生出无数的新支。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反复,除非到达生命的尽头,或是连接着所有根系的主干一日碎裂,否则这生生不息之气力,或将永不停歇。用此万物生长之自然道比喻人之存在,实在是合适不过。于人而言,这随着时间与天地自然风吹日晒的滋养而生发的根系,便如同在这片土地土壤之上,同样在时间的流逝,事物的变迁之下分分合合,熙熙攘攘的人间。树根在泥土之中生长,而土壤之上则是“道”的种子发出嫩芽。

        人们从来都望道而未见。

        这句话来自于文王,但却适用于一切追求着“道”的人们。颜回形容孔子之道,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对于颜回而言,夫子之道,便是望而未见。徐爱说阳明之道,便又有“竟难以窥其藩篱”的描述。同样是望而未见。可于阳明,于孔子而言,这“道”也从来望而未可见。只因越是前行,这“道”便愈发精妙而难以探察。如同追赶地平线时,那样的一条边界仿佛就在不远的天边,只需长途跋涉,便能触及。可到达了以为的终点,却发现前路漫长而无止境。那样的一种指引仿佛永远存在,如同指月之手一般给人以方向前行,实际却没有尽头,无法到达。毕竟,于人而言,从未有“至善”,“至恶”一说。这人心人性,无论向上或是向下,从来都无界限可言。

        可于“道”而言,真正的难处在于“以身证道”。

        形而上的种种总是牢记于心,滔滔不绝。可一旦面对真正的实事,便一时之间如同割裂一般,更不要说知行合一了。

        只因真正的道理从来不是形而上,与现实分开的。以身证道,以“身”证道。真正的“道”,在于身体力行。真正的知行合一,应当是养静与克己这两者。为何要养静呢?其实其中的原因在于我们总是容易为我们眼前所见的事物所束缚。在一个模糊不清的事物面前,如果我们无法洞悉其此时的形态与状态,反而此刻在我们的眼里与心里,此物才真正充满了无数种可能。我们观测世间万物之时,通过内心的明镜看到了世界。而在一片黑暗之中时,我们看到的才是自己的内心正映射其原本的样子。所以曾子也曾在《大学》中提及:“静而后能定”。其中的道理与佛家所说的冥想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人们在洞察自己的内心时,往往能从其中发掘出智慧与道理。可只此定然是不够的。真正使人在一种道上坚定的,是在一切事物之中洞察其道,是在道之下真正在一切事物之上“磨”。

        即使望道而未见,也有以身证道之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望“道”之未见,证“道”之难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ez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