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问题,要找到好的解决方案不容易。有的解决方案会很一般,也有的不贴题、不对症根本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可以做的是跨界找答案。
第一,对问题抽象,把握问题的重点。有问题时,可对解决其他问题的经验进行抽象,找出底层逻辑,进行迁移和应用。有人遇到追稿问题,他理解作者们都很忙,想写但没时间。他就跟作者们讲华尔街的的故事:
很多员工在离开工位时,常忘记锁电脑屏幕。老板担心,一个误操作有可能会失去几亿元资产。
因此,老板跟全体员工说:若发现邻座没锁屏时,可用他的电脑以他的名义,向全公司发送邮件说:你好,我是某某,今天忘记锁屏。按照约定,今天请大家到全城最好的餐厅吃饭!有这个规定后,忘记锁屏的人少了。
这人,从华尔街的故事中总结出:那些本来不想干、不愿干的事,一旦成了一种多人游戏,获得了某种趣味性,大家马上就有了想做的动力。
作者们听了这个故事,自发组成一个小组,定了严格的组规:每周交出三千字,否则在群里受罚唱歌,发红包给大家点外卖。这样,作者们相互提醒,催稿的问题解决了。
忘记锁屏和向作者催稿,看似完全不同的具体问题,只要找到两者的底层逻辑,就能看到一致性。两者都是用游戏方式,调动参与者们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实现原来无法实现的目标。
有些人觉得隔行如隔山、行业之间的信息壁垒牢不可破的。其实掌握了用抽象来找事物底层逻辑的思维方式,跨界思考是有可能的。
第二,归纳总结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本质。做图书行业的人,习惯每天都看当当、京东和亚马逊的排行榜,了解大盘数据。他除了关注目前流行的,还总结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时代潜流。
看到韩国作家写的《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火了。接着,麦当娜的传记,也是关于青春的同样好卖。后来,看到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也火爆。他总结出青春主题,是个长久不衰的心理需求点。
青春这个心理需求点具体,但找到这个点的逻辑却是很深层、抽象出来的。对数据进行抽象思考,了解到数据与需求的底层规律和逻辑,就不会因为某个领域的经验太过具体,无法用到另一行业。
第三,把抽象的信息还原为具象。这是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抽象事物背后有价值的规律。这是归纳的逆过程,是演绎的能力,是还原。抽象让人深入思考,还原让人看到本来面目。要把抽象的经验变得具体,分两步:
首先,拆解一个宏大的目标。例如:要做好的内容产品,要看它的最关键的因素:书名、包装、策划、用户定位,目录、框架和每一篇文章。把它拆分到最小的单元,再与各个竞品比较,就不会觉得这事很难。
其次,发动自己的想象力。例如:九段秘书工作法,也是把一条抽象信息不断具象化的过程。
老板要开会,一段秘书只发通知,二段秘书会打电话通知参会人,三段秘书会提前确认是否各人都能出席,四段秘书会在提前检查设备,五段秘书会给参会人提前发材料,六段秘书会做好会议记录备份,七段秘书会确保会议决议的执行,八段秘书会定期跟踪执行情况,九段秘书会把上述所有任务,做成标准和流程。
跨界思维,其实也是思维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过程。有了这两种能力,这就能找到事情的底层逻辑。帮助我们为遇到的难题,找到合适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