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类现象,比如在旁观者看来,某某明明长得很漂亮,那人却总说自己丑;明明自己已经很不错了,却往往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等等
这是否是一种自卑?
马尔茨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用来描绘自己的精神蓝图,对我们的意识来说,这幅图像可能模糊不清、朦朦胧胧、不甚分明,甚至一个人的意识根本没有觉察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确就在那里,完完全全,纤毫毕现。
这个自我意象就是我们自己对“我是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们的自我看法为基础形成的。
这些关于自己的看法,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的成与败、别人对我们的反应,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早期经历无意识形成的。
自我意象会控制你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哪些事对你来说很难你并不擅长,哪些事很容易,甚至会决定别人对你有何反应。
于是,在自我意向中,一切都按照脑中的预想进展,这结果更加固化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我们还会选择性地对偶尔不同进展忽视,寻找客观理由否认它,这样,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就这样一直停留在原地,从未改变,因为那是最安全,最舒适的,不出任何意外的最佳状态。
自我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有关自我的一切内容都是在关系中发生的,即,我先与某人发生一件事情,而我将这个事情带来的一切体验当成我的一部分,于是,先是别人怎么看自己,最终,我也接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认为自己就是那种人。
例如,父母在6岁前不断否定自己,那么吧,不可避免,我对自己有消极的自我暗示——“我不行,我不够好”
这个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它就会变成事实,我们不质疑它的正确性,而是头也不回地执行,就好像它是真的一样。
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下长大,我总是被母亲批评不够好,哪里没有别人家孩子优秀,不管我多么努力,我基本得不到表扬,现在我依然自卑,依然努力,觉得自己不够好,要不断学,要好好工作,不敢表现自己,不敢与人竞争。同时我也或多或少用这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我并不质疑它,这些经历似乎总是证明并加深我的自我意象,从而形成一个循环。但现在我知道那只是我小时候的情况,在我还没有能力控制事物发展时发生的,但它们并不代表长大后的我也是如此,我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
要想改变人生,关键不是去做积极的暗示,而是重塑自我意象。
马尔茨认为:“成绩或挣钱能力”建立在某种根深蒂固甚至可能难以察觉的思维模式之上,它一旦改变,你就能从中解放出来,从而更有效地开发自身潜力,并得到与此前具有天壤之别的结果。
我们渴望梦想成真,为何有些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很多人并没有?主要因为你并不真正追寻它,或者说,这个目标与你的自我意象不相符。
比如一面说“我渴望成功”另一面却说“我低人一等”,自主表现出自己不行没别人厉害的样子等等。这两种意识存在心里,不停撕扯。
但其实只要你的目标很单纯,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就会自动帮你实现,你甚至不需要努力,越放松越好,当然,为了更深唤醒潜意识,你需要努力积攒素材,可以更好激活潜意识帮你实现目标。有意思的是,越是刻意思考或满腹担忧,就越难以实现目标。
科三考试时,没料想的情况发生,因过度紧张,直接两次机会没走多远就挂了。而科二心态好点,一把没过,第二把居然也平稳不紧张地过了。当我们的目标很单纯而无其他杂念时,目标就容易实现。比如考试总想没过咋办,心里紧张,很大程度过不了,而想着恩,就这样了,该做的该准备的都已经做好了,尽力而为吧,心态好自然不一样,过的可能性就很大。
设立目标后,除了潜意识的帮助外,我们还可以给自己放“精神电影”,在头脑中进行相关练习,并且越详细越好。
记得以前的我从不敢骑车上路,有一次实在没办法,必须学会骑车,就好几天晚上预先在脑海中演练遇到各种突发怎么办,并在人少的地方稍微练习了下,几天时间就直接骑车上人多车多的大路了。
这两个方法其实都是重塑自我意象,并在现实中实现,它能改变我们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