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晚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区块链认知与复杂系统”。
今天我们讲的内容会和以前听到的分享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将从逻辑学和系统科学的层面来讲一讲区块链认知。
在这次分享中,我们先从逻辑层面理一理区块链底层认知方面大众容易出问题的几个地方。对于一些天生逻辑性比较强的朋友、或是行业内的资深极客,可能会觉得讲的内容很简单,但还是希望系统讲讲这个方向,因为实际上80%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这些问题。
我理了七点出来:
一、“安全”的区块链并不安全
相信这一点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毕竟经常爆出各种各样黑客攻击的信息。就在昨天,AMR合约就爆出高危安全溢出漏洞并被黑客利用。
相信这一点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毕竟经常爆出各种各样黑客攻击的信息。就在昨天,AMR合约就爆出高危安全溢出漏洞并被黑客利用。
区块链技术的很多方面都能在安全领域起作用,以后也会越来越成为安全领域的重要技术——无论对黑帽还是白帽,但它终究只是一个技术。好比开发一个安卓app,开发完成后用360加固一下,它会让app更加安全,但要是想当然地认为能通过360的这种加固保证app的绝对安全,那就是异想天开了。
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而且是永远不会存在,因为逻辑学上无法成立,因为安全本来就是一个限制维度范围内的概念。
什么叫限制维度范围内呢?打个比方,三角形是最稳定的一种结构,这是否意味着用纸折一个三角形,就能撑起一辆卡车呢?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跨维逻辑错误。
简单解释一下:当我们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时,是在结构这个层面谈。也就是说,用同样材质的纸折一个圆形和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更加稳定。但这并不代表纸折的三角形就能撑起卡车,因为结构稳定≠使用此结构的任何东西绝对稳定。
区块链在安全层面也是一样的道理。另外也像刚才@追远 指出的,之前对安全的认知和现在的安全威胁其实是在不同的点上。很多朋友想当然地理解,而导致了各种偏差
二、去中心化≠无中心
和上面的安全一样,去中心化也是一个限制维度范围内的概念,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无中心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心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万事万物均有中心。所有的“无中心”都是在某一个维度范围内来讲的。
简单来说,现在很多针对去中心化的争论,其实都是50步和100步的争论。当然,并不是说50步=100步,而是说很多朋友压根儿没意识到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只是程度上的区别。中心话也不一定是中央集权,而去中心化也仍然有中心。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其实就是技术中心化。
三、区块链上的信息不可篡改?
不可篡改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不可篡改是不可能发生的。上区块链的信息的安全程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你上的具体是哪一个链,而且即使你上目前安全性最高的链,也绝对永远无法出现百分之百安全的情况,即永远无法百分之百地不可篡改。
事实上,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很大程度上是以它的去中心化性质来说的。因为对于区块链,改动某一个部分是需要51%节点达成共识的,这使得改动的成本相当大。这就是“不可篡改”性质的由来。
四、智能合约并不“智能”
智能合约中的“智能”,指的是合约无需其他各方的协作即可执行,仅此而已。事实上,智能合约也并不像一个真实的合约,只是一个分毫不差按规则执行的程序。
普通合约,是双方或多方在某件事情上达成一致,为约束各方遵守对未来的约定而形成的。Alice 用了 Bob 的房子,作为回报,要付钱给 Bob(即租房)。
“智能”合约的不同之处在于,条件的评估和执行都是由计算机代码完成的,无需信任关系。所以,如果 Alice 同意支付给 Bob 500 美元,让他三个月后发给自己一套沙发(即预订沙发),则代码可以判断这些条件是否为真(Alice 把钱付给 Bob 了吗?到三个月了吗?),然后执行(把托管方那里的沙发送到 Alice 家),任何一方都不能违约。
去信任化的执行是智能合约的关键特性。也就是说这种合约执行各种条件时不需要依赖第三方。普通合约的执行要靠对方言行一致,如果出了问题,则要靠律师和法律系统出面调解;而智能合约则会在期望的条件出现时及时公正地执行。
事实上可以从自动化的角度去理解智能合约,这样可能会更准确一些。生物比较好的同学还可以把智能合约理解为条件反射,其实他们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人都在寄希望于智能合约解决信任问题,其实一个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是相当难写的。现实生活中的智能合约也经常出现各种问题。
五、区块链有利于隐私保护?
其实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区块链不但不利于隐私保护,反而利于隐私泄露,利于分布式存储隐私全世界公开……
隐私暴露在区块链上,还不可篡改,是灰常可怕的。以后这种事情很可能会经常发生。
虽然说有密码学,但密码学是密码学、区块链是区块链,脱离区块链技术,密码学的一切也是照样可以用的。密码学保护隐私就是密码学保护隐私,而不是区块链保护隐私。
当然事实上,区块链确实可以在隐私保护的某些方面起作用(因为作为一个底层技术,而且是一个颠覆性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几乎可以应用于任何方面),但现实生活中这一点往往被媒体们过分夸大了。
六、区块链能解决溯源?
这个问题也是经常粗现了,因为很多传统企业都在紧赶慢赶地弄区块链+,而溯源和上链似乎是看起来特别接地气的两个方向,所以做这两个方向的项目也是恒河沙数了……
区块链能在溯源的很多环节里应用,并能够起到很多作用,甚至能够在溯源的整个系统里面起关键作用,但如果以此就说区块链能解决溯源,就有点太过了。
“溯源”是个复杂系统,它有很多很多的环节,区块链确实能够在这个系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和保证这个系统的稳定运行还是差太远了。
就好比你买了一辆很牛很牛的车,但你自己根本不会开车,那么就算你坐上这辆很牛很牛的车,你也仍然不会开车,一个道理。区块链就相当于一辆车,甚至可能是一辆顶级跑车,但如果没有会开车的人来开它,那么它也就是一辆废车。没有哪辆车能够纯靠自己跑起来的,当然,我们这里不谈自动驾驶,因为那又是另一个维度的东西了。
溯源就像你和车的合在一起构成的系统,光有车解决不了溯源。
简单地说,区块链溯源方面,有两个逻辑经常被忽略:
1. 区块链技术能在溯源中起重要作用≠区块链能解决溯源所有问题
2.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溯源中≠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溯源系统
另外,在区块链溯源这个方面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物联网。现在区块链溯源项目进入瓶颈或是失败,很多是因为物联网这个层面。因为溯源对物联网方向的依赖性很高,甚至高于区块链,而物联网技术一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说各方面都相当不成熟,在溯源这方面,物联网有点像一个猪队友的角色,经常拖后腿。
在溯源这个方向,区块链主要是做存储这个层面,而物联网负责将现实中的物件与区块链对接
七、区块链能解决版权纠纷?
区块链解决版权纠纷,大致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人们之所以觉得区块链能解决版权纠纷,是因为认为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可以用于版权信息上链。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也是区块链一个很好的应用。但是就像前面解释的,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并非绝对不可篡改。
二是现实生活中的版权纠纷,基本不是因为版权信息遭受篡改的问题,而是其他原因。版权就像前面讲的溯源,是一个复杂系统,区块链只能在其中一部分环节起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区块链在溯源方面是能够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的,而在版权方面,区块链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换句话说,区块链在溯源方面解决的是比较主要的矛盾,而在版权方面解决的是非常次要的矛盾。区块链进行版权信息保护,在解决版权纠纷方面可以说几乎没有作用。
区块链在版权方面主要是做版权凭证的作用。它可以避免一些版权凭证造假之类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版权凭证的实现过程更简化。但是版权凭证只是“版权纠纷”这个复杂系统的一个方面。现实生活中的版权纠纷往往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创作者没有版权凭证,或者盗用者申请了版权凭证,或者存在抄袭者,模仿者(非直接盗用)的情况。
区块链技术在这些方面很难产生建设性的作用,而现实生活中的版权纠纷又往往是因为这些原因才造成的。
总结:关于“复杂系统”
以上是我们从逻辑层面梳理的区块链认知的常见几个问题。最后让我们思考下:为什么大家会在这些问题上出现逻辑上的错误呢?
产生以上逻辑错误的朋友,其实都忽视了一个东西:复杂系统。
“复杂系统”是系统科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系统科学是一门近代发展起来的跨领域学科,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被称为系统、特别是“复杂系统”的对象的内在特性。)
在一个复杂系统中,除非出现破局——比如范式突破(《科学革命的结构》里提到一个概念,叫做范式(paradigm)。重大的商业和技术突破,往往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对于技术的应用和认知方式带来的范式的突破。——古典《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否则根本不存在某一个环节或是某一个技术能解决全局的可能。
安全是复杂系统、复杂系统中根本不存在绝对中心、信息安全是复杂系统、现实生活中的合约是复杂系统、隐私保护是复杂系统、溯源是复杂系统、版权纠纷是复杂系统。
也就是说,对区块链这些方面出现理解错误的朋友,根本的逻辑错误是:认为一个因果关系可以解决一个系统的问题。就好像以为多补钙就一定能长高,多喝水就一定能长寿,多存钱就能成富翁一样。
任何一个成功商业模式,idea都必须建立在一个正确的底层逻辑上,否则就是想当然。
关于“复杂系统”,其实有很多可以讲的,比如对于商业模式中如何基于系统认知升维思考、实现破局等等。不过那不在今天的讨论范畴,今天主要是让大家意识到区块链认知中常见的逻辑错误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掉进这些逻辑陷阱。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内容,感谢各位的支持!
注:以上内容转自NervosFans爱好者社区每晚八点内容分享,为尊重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入群请加乐乐微信:sensus113;美果大冰微信:xj732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