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今天执教《桂花雨》,这篇散文从题目到字里行间都很美,上着上着,我觉得书上,教室里都在散发着桂花的香味,通过事物——桂花和情感——乡愁,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作者用文字在抒发着对桂花的喜爱,对童年的回忆,对家乡的思念,这份思念就像是绵绵不断的春雨一样萦绕在作者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两点让我很吃惊;
第一点是在初读课文后我抛出的一个问题:
如果用一个词来说说你读完课文感受的话,那这个词是什么?
“桂花好香”
“摇花很快乐”
“思念”
“想念”
“思乡”
……
我没有想到五年级的孩子们如此真实而准确的表达着自己,我鼓励他们:
你们真会读书,读书就是这样带上大脑,还要带上我们的心灵才能感受作者的快乐,感应到作者的思念。
第二点是在课堂的结尾,我抛出一个难题: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题,而不是“乡愁”“桂花香”为题呢?
当三个同学回答“因为作者一看到桂花就会想起童年和妈妈一起摇桂花的情景,以及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的情景,这美好的画面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了,所以用《桂花雨》为题”,我就很惊喜,这几个同学能联系着课文来说,并且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有一个女生高高的举着手,我挑了她,她说:“因为作者对桂花的思念就是对家的思念,对家的思念就像是雨一样绵绵不断。”,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遗憾的一点是,在体会作者的乡愁的时候,多了一些讲解和说教,没有很好的利用学生第一次住校的情景,让学生说说这一周对家的思念,结合自身去体会,相信学生更有感觉。
这一点是我在下午放学的时候去接儿子,我正在放电车,忽然听到一声“语文老师”,我一扭头,看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面孔,知道她是我们班的学生,但是还没有记住名字,我走到她跟前,看到她的眼睛红红的,她的奶奶刚接到小孙孙,看我过来,赶紧和我攀谈起来,“孩子第一次住校,刚接到,就说,老师对她们很好很好。”我再看这个女生,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我说,是不是想家了,她点点头。
是啊,10岁左右的孩子,暑假前还在自己村上学,早上去,中午回,中午去,晚上回,可是暑假之后,来到学校一待就是五天,他们一开始肯定不适应啊,不适应的时候,就会想家,想妈妈做的饭菜,想弟弟妹妹的可爱,这份思念是宝贵的,是纯真的感情。
和作者一样,无论是谁,当我们远离家乡之后,才知道那股桂花香如此与众不同,那次摇花的情景如此刻骨铭心,那杯桂花茶如此清香,那块桂花糕是如此的美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