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月是故乡明

作者: 爱琴海湾 | 来源:发表于2019-09-24 21:25 被阅读0次
    348:月是故乡明

    今天上了当代台湾作家琦君的《桂花雨》,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故乡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课文脉络清晰,先写了作者爱桂花的香味儿,接着写了童年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最后写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桂花。

    教学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思桂花”时,有这样一个句子: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事实上,像母亲说的这样呢?

    课文中这样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不禁和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儿时的记忆。

    每年中秋节前后,稻子收割了,鼓风机里扬出的瘪谷,堆在操场上。母亲从锅灶里铲一铲子炭火,瘪谷堆慢慢燃起,青烟袅袅。谷堆烧的差不多了,地里现挖的山芋在谷堆里埋几个。

    等得焦急时,在门口篙子上晾晒的豆萁上扯几个豆荚,丢在谷堆里。过了一会儿,豆荚燃成灰烬,黄豆“噼噼啪啪”蹦出火堆,散落四处。小伙伴们争相着捡拾,顾不上烫,顾不上灰尘,左右手来回倒腾一下,象征性地吹几口,丢进嘴里,咬的嘎嘣脆响,满嘴豆香。

    山芋仍是没有烤熟。奔着古银杏树下,捡拾几颗银杏树果,在水渠边磨去果肉。果核丢进火堆,烤熟银杏果翡翠般绿, Q弹有质感,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只是囿于母亲懿旨“一岁吃一颗,几岁吃几颗”,否则会发惊(也不知道“惊”是什么,估计类似于羊癫疯)。只能在心里哀怨地盼着快点长大,可以多吃几颗。

    银杏果吃完了,山芋也烤熟了。长长的棍子,在热乎乎的灰烬中划拉出山芋,已是黑不溜秋。剥去外面烤焦的外皮,热气直冒,烫的只想扔掉。撩起衣襟裹住山芋,咬上一口,软而面,香死人了。小时候最喜欢红皮白瓤的粉山芋,烤熟后和板栗一样,吃上几口却是难以下咽。虽说如此,却是爱极了口腔里粉粉面面的感觉。

    只是,如今街上买的烤山芋,无论如何也吃不出当年的香。或许,源自于如今吃个山芋都得斯文地用勺子挖,狼吞虎咽才会倍感亲切;或许,味蕾的记忆密码已失效,定格在三十年前的某一天。

    味是儿时香,月是故乡明。

    348:月是故乡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48:月是故乡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lj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