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電影|喜福會

電影|喜福會

作者: Madwoman1874 | 来源:发表于2020-07-28 17:26 被阅读0次

    Y zoe Under the clitoris 2019-07-09

    按:這篇寫於2017年12月,未做改動。《喜福會》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驚艷”二字,就像《末代皇帝》裡穿著清朝服飾的格格嬤嬤們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一樣驚艷。場景、年代的轉換對我而言是視覺盛宴。看完文章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電影和原著,不過這一部我更喜歡電影。

    正文在此

    /

    /

    /

    喜福會,这个充满中国审美趣味的名字。这部电影、这本书在美国引起长时间的关注。这让我想起同样在美国获得声名的林语堂。《唐人街》里面的中国人,无疑是那个年代的边缘人物,一群与主流社会无关的中国人,他们是生活的蝼蚁,但他们仍是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另一位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作家张爱玲在《私语》中写道:“我要比林语堂还要出风头。”怀着雄心壮志来到美国的张爱玲,却没有那么幸运。她写的同样是中国人,却不是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而是她记忆中的中国人、生活在遥远祖国的中国人。那是美国人无从想象的一个世界、一种处境、一种生存状态。

    《喜福会》是林语堂式的成功。

    电影中场景的变换,是视觉的冲击。四十年代的中国,几十年后的美国,时间、空间的错位,刺激着观者的好奇心。电影的主线则是“喜福会”,源自40年代战火纷飞的桂林,四个年轻的女人,为了对抗无望的生活。它的寓意像名字一样,渴望着喜气与福气降临在生活中,这样的祈求在战乱年代显得格外的奢侈。而她们的生活也是奢侈的,“寓意长寿的面条、比喻得贵子的煮花生、象征着美满富裕生活的福橘”变着花样的捣腾能找得到的吃的。这有着极强的画面感,格格不入,却有着异样的情调。吴宿愿,这个“喜福会”的开创者,将这符合中国人思想观念的美好祈愿带到千里之外的美国。

    影片的开始则是最近的一次喜福会,喧嚣而热闹。忽然的游离,回忆自己的过去,话外音讲述着每个人成长的故事,母亲的、女儿的。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少数的电影比原著要好的。相比于书,电影的意境更为深远,四对母女之间的关联和冲突也更为强烈。母亲历经苦难,来到美国,过着不十分体面的生活。女儿“从小到大只说英语,喝下的可口可乐比她经历过的痛苦多得多。”母亲、女儿完全两种成长背景,女儿不了解母亲的过往,母亲也不理解女儿的情感,是不同于普通母女的另一种疏离。“我真想对她说:我们双方都迷失了,她和我。我们互相既看不见对方也不想去看,既听不见也不想去听,不仅互相之间不理解,也不为周围其他人所理解。”即使是这样,女儿们仍旧是中国人,她们的身体里有古老的中国血脉。这让我想起张爱玲描述自己祖先的一句话:“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这是很巧妙的一句话,在我看来这类似于“集体无意识”、“原罪”这种概念,一种冥冥之中的机缘。这样相同的血脉在牵扯着母女双方。

    这部电影不止是对原著的改编,它比原著更完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電影|喜福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ks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