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看手机了,浪费睡觉的时间。”这是我躺在床上看手机老小催我睡觉时候说的。
有了孩子以后我时常回想以前单身时候那大把大把的时间我都用来干什么了?如果想到有娃以后如此不自由,我肯定要尽可能“浪费”时间去玩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正是因为时间不属于自己,所以经常渴望能有自己的时间。可是恐怖的是真的有了自己的空闲以后,却又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记得几年前还在山里教书,有一次去县城体检,因为从山里去县城往返要不少时间,所以我们都是把课调好特地空出一整天的时间。而体检半上午就结束了,所以剩下的时间就完完全全属于自己,可是我走在潜山的街头却不知何去何从,漫无目的地走在大道上不知应该找谁共度空闲,那一刻我真的哭出来了——有了孩子以后好像真的没有了自我。
想想也确实如此,没有所谓的圈子,也没有自己的娱乐(玩手机),不喜欢逛街,没有去看过电影,总之我的生活除了锅碗瓢盆、作业辅导、陪玩,就没有了其他。真正实现了相夫教子的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偶尔孩子不在身边,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很慌乱。当孩子在身边就希望他们能够自己玩,然后我做自己的事。可真不在身边,好像特别空虚,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所以渴望的忙,还是假忙,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所以何来逍遥和自由呢!真正的逍遥应该是明白自己的选择,并坚定地走下去,忘却世俗的阳光与看法,找到自己。可能放下最终意义就是告别世俗眼中的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但是谁又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悉达多从婆罗门之子变成沙门苦行僧,经历回归世俗最后成为“摆渡人”(与船夫一起渡河)。看到悉达多乘船回到城市中,船夫跟他说第一次坐船不收钱,下一次他会给他想要的时,我突然想到《天龙八部》中少林寺藏金阁的扫地僧,真正的高手是不动声色的。慢慢一些人能够感觉到船夫与悉达多不是凡人。最后乔文达看到儿时的玩伴,他能从悉达多的脸上看到众生,看到智慧和圆满。乔文达知道悉达多已经悟道。
当然中间有一个插曲伽摩罗与悉达多的儿子来找他,虽然悉达多能过苦行僧的生活,可是年幼的孩子并不能,所以悉达多那静听河水教诲的心又乱了。不过好在船夫跟他说:“让水归于水,年轻人归于年轻人。”悉达多也从河水中悟得——众生皆苦,万事皆空。一切都会消失,也会重来。这有点像让花成为花,树成为树的意味。我们并不能阻挡时间的洪流向前,哪怕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也不能过多干预他们的人生轨迹。
一边听《庄子》一边看《悉达多》,别有一番意味。早就发现真正的名著都反映了自然规律,也可以说反映了自然之道。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之一,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方为本色。
过了三十而立面临四十不惑的年纪,发现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国学经典,三十岁以前的人生可能就是《论语》,教你一堆的人生准则,比如百善孝为先,比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克己复礼的君子。而《庄子》教我们如何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就像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一切都有自然规律,鹏也好,蜩也好都有能自得其乐的领域。
《论语》就像是带领我们入世,而《庄子》则带我们悠游世间找到自己生存于世最舒服的方式。如果是现在给他们俩取名字,我可能不会用“谨言慎行”,因为人生很难从开头就预算结果,如果还没开始就三思而后行人生未免太累了。太过规矩太过照本宣科,太过慎行其余人生岂不是太累!
所以人生这条河流,河水不懈奔流,却仍在此处,永远是这条河却时刻更新。重要的是立足脚下找到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