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使用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 态度 价值观等要素的综合体现。
二、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市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展自我价值,发觉自身潜力,游戏哦啊应对浮渣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什么是成功?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在合适的位置发展自己的价值,就叫成功。这其中,关键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不说,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心,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则热感,提升创新劲射和时间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陈伟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不强,是最大的问题。乱扔垃圾、乱闯红灯、行人乱穿马路等,这都是没有担当的表现。
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
(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
(二)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三)学会学习
1、乐学善教。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合适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学习意识的能力等。
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三)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2、健全人格;
3、自我管理;
(四)社会担当
1、社会责任;
2;国家认同;
3、国家理解;
(五)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2、问题解决;
3、技术运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建设一一学习笔记三、语文课程的发展与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从“知识—能力—素养”的发展。
2000年修订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语文素养”的名称。当时知识决定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知识”“能力”还不够,语文学习需要中积累、重熏陶感染,语文教育还应注重人的品格,等等。以往的一些概念都不能涵盖真丰富的内容。
2001年这一概念进入课程标准。在此后的讨论中,大家意识到,在新的形式下,“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的和兴理念。
为什么现在强调“素养”?
关于“素养”与“能力”的差别
能力:《现代汉语词典》里吧“能力”解释为
素养: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平日的修养”1、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2、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
素养包含的知识多,包含经验 知识 技能的积累,包含思想文化 情感态度 心灵德行 志向趣味 习惯个性 谈吐举止 风度品格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些因素,不一定指向效用功利,而是指向内在修为,有些因素
能力,往往可以通过训练而获得,《现代汉语词典》对“训练”的解释为“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能力意识的教育早就技术性的人才。技术性人才不只是属于工科医科农科商科,文科也有技术型人才,如翻译 文秘,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一些外语的老专家说,现在许多搞外语的人缺少文化。现在的教师中也有大量的技术型人士。
“素养”是思想品质 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多方面要素的综合集聚。“素养”可能是外显的,但更多的是一种内隐的品质。它具有体验性 教化性 启示性 陶冶性的特点。素养教育是一种渗透、化育的过程,是人们在经历、体验某些过程之后,逐步内化、养成的。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将“语文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3、审美鉴定与创造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四、关于“语文素养”为核心概念的语文教育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要围绕“核心素养”的目标。现在提出六大素养,并且想通过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叠加,最后实现人的整体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紧扣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实务的运用和审美的运用,包括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科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材(围绕知识、事实、概念、判断、推理、定理及相关技能构成),是以“文质兼美”的选文为基础构成的。
以选文为基础的教材适合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选文的作用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1、提供素材,让学生从中学到具体的字、词、句、段、篇材料,丰富自己的积累。
2、提供范例,让学生从这些相当于“实物模型”的感性材料中学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
3、提供精神“养料”,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文化品位,调试情感态度心理品质。
4、提供话题和样本,让学生学习对自然、社会、人文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扩大语言文字运用的外延----“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二)紧紧抓住“实践性”
语文可才能是一个不同于数理化之类的知识体系式的学科,语文教育是要让学生会“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走出知识本文、讲解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主要不是靠“教”出来的,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是“经历、经验、内化、养成”,教师教语文,更要把功夫用在“点拨、引导”上。
(三)注重综合性、跨领域
学生学习语文不是学习单一的学科知识系统,为的是能在各种领域中运用好语言文字,我们提供的学习材料应当时综合的,尽可能涉及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综合性,跨领域”的时代性,我们要根据当下社会的需要选择有关的学习材料。
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各学科各管各的内容,很难形成超学科的素养。所以我们需要围绕语言文字运用,做好“语文+”的设计。
(四)注重情境性
在情境中领悟和学习,这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般规律。
语文教师宜根据需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语言文字与其意义、用法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要有情境化的设计,我们的习题,特别是专题的活动需要更多地把问题放在情境中去。例:理解“蘸”和“勇敢”,创设情境要适度,根据学习的需要去创设。
(五)注重结构化
要把学生学习语文的材料、内容组织起来,通过“集约化”以提高教学效益。
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摆脱技术主义路线。
“专题化”的设计,要设计一批能显示、能启发人们智慧、有亮点的活动、习题,引导探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意。
五、关于语文学习的若干建议
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要求:
掌握一定量的字、词、句、篇材料。
掌握一定量的语言文字运用范例(原型),从这些相当于“实物模型”的感性材料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读写结合很重要)
在语言文字运用的活动中锻炼应对能力。
要采用好的范本,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文化品位,调试情感态度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习对自然、社会、人文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扩大语言文字运用的外延。
(一)切实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读书要保证一定的量----背诵量和阅读量,这是给学生获得语文营养的必要保证。同时,还要讲究读书的质----“书”的品位和“读”的方法,否则学生即使读了不少书,但可能始终在低水平层次打转。
1、诵读
诵读的作用在于
A、记忆一批优质的语言材料,增强语文积累;
B、在感性材料的积累中逐步形成一批词句篇章的优质语言模型;
C、构建和发展语言的反应机制,使表达成为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D、在诵读中接受优秀思想、情感、文化的熏陶。
2、广泛的阅读和整本书的阅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供啊阅读品位,培养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要嘉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在三年内重点读好2-3本比较有分量的书,帮助他们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抓好语文积累
语文积累的丰富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一个人
1、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每个人至少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记录或摘抄课内外阅读中(或广播电视中、与人交谈中)采集到的语言材料。
2、开展适当的活动,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
3、指导学生边学习新内容,边温习整理“积累本”。
4、鼓励学生在语文运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
(三)切实抓好语文运用的实践。
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还需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语文运用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要联系生活和各科学习的实际,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习语文。
1、在阅读实践中,提高感知、品位、领悟的能力;丰富语文积累,扩大“领会式”掌握语汇的量。
2、通过“说”和“写”的实践,提高表达能力;在丰富语文积累的同时,“盘活“已有的”领会式“掌握的语汇,增加“复用式”的积累,增强语言运用机制。
(四)通过梳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梳理,归纳分类,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进入小学之前就已有一定量的语文积累,但这些积累往往是形态各异、零散堆积的,有的材料只是简单地“储存”于大脑,还需要加工整理、提升品质。
1、引导学生适时梳理所学的内容,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有利于日常积累的巩固,并通过“温故”而获得“新知”,从而促进积累的升华,提高积累的量。
2、指导学生将所学到的字、词、句、篇语言材料、语文运用知识和生活中语文运用素材等,按照一定的要求,归类整理。如
汉字结构归纳分类,常见错别字归类;
词句结构排队归类,语病归纳分析;
写作手法比较等
在不同的材料之间建立联系,展开比较,可使认识程度加深,使所学到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语言运用的规律,有些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体悟,然后对材料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自主建构知识;有些规律,特别是人为制定的规则、方法等,如汉语拼音、汉字结构、“的、地、得”的用法之类,应该通过引导对现象的观察和对用法的练习,加强对规律的认识,逐步巩固为自己的知识。
3、梳理的过程,不是对他人告知有关知识点概念、条文的记忆,而是通过自己对字词句篇语言材料和语言运用现象的探究和分类整理,使她们从零散、感性把握的状态,按一定方式加以组织的过程,是在活动中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4、学生通过梳理,将学到的语言材料、观察到的语言运用现象和有关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可加深对语文运用规律的领悟。同时,在梳理过程中也学到重要的学习方法。
(五)学习鉴赏,学习探究
从语言文字入手,联系情境,进入情境;
感受形象,品位语言,体验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引导学生多多观察探究的案例,在探究中,增强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