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和行都很重要,行可以得到知代替知,知却不可能代替行。
——黎可升
这是第1篇阅读系列的文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读书有没有坏处?多读书就一定是好事情吗?这里谈的读书,不是说学生时代的课本,而是指成年人的终身阅读学习。我渐渐的发现凡事都是两面性的,物极必反,读书也是有坏处的。
我在查阅了一些资料视频后,结合自己的感悟,整理了这期文章。
读书太多的5点坏处:
1)缺乏批判:如果涉世尚浅,读书太多,会对自己还没经历过的事物形成固定思维看法。认为书就是权威,和事实一一对应,缺乏批判性思维,认为按照书去做就行了。书的质量参差不齐、时效性、有些经验无法用文字简单的表达、实操性比较强等都会对书的内容正确性产生影响。
读的多后,看似好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和朋友无论谈起什么都能高谈阔论,发表见解,好像是辩论高手,能引经据典,如果反对的话还会借用经典案例来说服你。
想起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中看到一句话: 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
2)孤独:读书太多,容易变得孤独。读书多会提升人的认知,渐渐的会有朋友不能明白你的观点,可能觉得你读书读傻了,很多地方说不到一块去观点奇特总是和其他人不一样,其实只是认知维度不同,而你不会降维打击,内心很孤独。
极端的时候可能就是活成了”隐士高人“,摆出了一副深不可测的样子,不时的甩出一两句金句,但多数现实生活是一地鸡毛,过得随意窘迫,过分注重精神世界。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时代的错,比起直接面对现实,更愿意躲在那个理想的、抽象的、稳定的乌托邦世界。
3)理想主义:读书太多容易倾向理想主义,迂腐,能够公开出版的书,多是符合三观导向的,主旋律的比较多。非常规的操作,多是口口相传,印成小册子小范围发布,有圈子,价值高价格高,不会大肆出版。
读书读成书呆子的,多半都是读之前就是个呆子;迂腐的人不是因为读书而迂腐,而是因为书中的观点符合他的利益,所以选择了这种观点。就是我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处的位置决定你的观点如何
4)无知:偏性格谨慎的人,读书多了并不会让自己觉得什么都知道了,而是会觉得无知,事情还未开始做就觉得大概率会失败,失败了该怎么做,一直犹豫而错失良机。一旦受挫就开始反思,一旦反思就容易动摇,就不可能再全情投入。
书中过多的例子会让人思前想后而缺失行动力,而实际上这件事大概率只有做了才知道进一步如何做,往哪里走。
读书少的人可能只知道这一条路,选择了它便拼命的往前跑,可能更容易成功。
更好的状态是先去做,遇到问题在读书,在后再做,再查阅学习。不要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认知固然重要,但能力也很重要。
5)做事难成功:做成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都要搞定。读书的人认知会有优势,但只能解决宏观的事情。并不是说认知不重要,而是你选择了一件事,他就很少再发挥作用了,下一步的两个层面更需要执行的经验了。
1. 宏观:大方向的选择-读书能够帮你思考选择。
2. 中观:做事的方法和框架,读书和经历的经验结合。
3. 微观:实践中积累的资源以及做事的肌肉记忆,读书是无法提升这块的。
专家和普通人来开个店做一件事,如果专家不动用自己的人脉经济资源,不一定就百分百干的过普通人。
1. 最重要的读书能力,不是知道要去读哪本书,而是能决定不读哪本书的能力。
2. 读书可以思考的角度: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象
【做个总结】
1)不是说读书不好,读书的“坏处”意为:读书只能帮你从“宏观”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但中观和微观的行为,则是读书解决不了的。
2)读书太多而经历少的人,容易陷入:缺乏批判精神、变得很孤独、倾向理想主义、做事难成功等几个陷阱中🪤。
🍓我是黎可升,这是今年的第10篇短文,关注我,换一种方式理解世界。
内容有参考:羽森说、老博读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