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最近南京的天气燥热异常,中午和同事出门吃饭,在地铁站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一群在附近办公楼施工的工人师傅,盖着草帽,赤着上身,就在地铁口席地而睡,过堂风微凉,吹在他们身上,宁静美好。
这一幕,感染了焦躁赶路的我们,同事将它拍照记录了下来,发在了朋友圈,引起了一票人的共鸣,也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一想到他们老家都有个孩子是留守儿童,就更觉心酸。”
“他们为什么不到办公楼大厅凉快的沙发上休息一下呢?”
“不知道他们的孩子看到这个场景会是怎样的感受”
....
看到这些评论,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
路边有一地摊,摆地摊的是一个中年女人。一个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过来送饭。他一下车,就谦意地笑道:“对不起,来晚了,饿了吧?”女人抬起头,看到男人,眼睛里闪过一丝亮色,道:“不急,还早呢。”男人也憨憨地笑笑,拿出饭盒,坐在女人身边说道:“快吃吧,别凉了,我陪你一起吃。”
这时路过一位中年妇女,她看了看女人饭盒里的菜,惊讶道:“哎呀,我的大妹子啊,你可真苦啊,你吃的这是什么菜啊,一点油水也没有,这怎么能吃的下去诶!” 端着饭盒的女人愣了、身旁的男人也眼圈红了,原本幸福的午餐被几句不经意的评论破坏。
我们常习惯于站在自己的坐标上去看别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对于在地铁站口纳凉午休的工人师傅,他们一定起很早出活,难能可贵的小憩时间,吹着凉爽的过堂风席地而睡,对他们或许是再美好不过的事;对于摆地摊的夫妻,那份平淡生活中彼此的关怀,便是她们最心安的幸福。
他们都在以各自舒服的姿态努力的活着,我们能做就是不去打扰和评判。而对于我们自己,不管身处何方,专注当下的舒适,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活好自己份内,就是美好。
心安即是归处
前阵子,我给身边很多朋友安利了电影《冈仁波齐》,他们看过之后也有不同的感受和声音,其中不乏负面和批判的言论:
“这是对信仰的绑架!”
“一千二百多公里的朝圣之路,历经春夏秋冬,历经各种艰辛,甚至还有孩子和孕妇,这太疯狂了。”...
但在我看来,这一路的朝圣,对于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他们追求各自心安的方式:
屠夫因为杀生太多,整天靠喝酒麻痹自己。
怀着洗去罪孽的心,踏上了朝圣之旅,这一路,他一步步清空自己,敬畏生命,这样的转变也只不过是因为觅得了心安。
即将临盆的孕妇,在常人看来,就该在家好好待产,没事出去瞎折腾什么?那么恶劣的环境,走那么多的路会不会对孩子不利?半路生产的话,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会不会有危险?孩子生出来后坐月子怎么办?孩子那么小那么脆弱,在路上很危险的吧?
然而,她一路走了下来,这些常人眼中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她专注的行走,只因她心中一直觉得能够让孩子经历朝圣,去冈仁波齐,是多么至高荣耀的事情。这于她,是心安。
而对于杨培老人,他是这次朝圣之旅的起因,只因他想在死前再去一次冈仁波齐。如果换做平时,一位那么年迈老人想要出远门,家人肯定竭力反对,但是尼玛扎堆没有这样,他竭力想帮叔叔完成这个愿望,因为他知道这是叔叔心之所向。
那一路,很难,杨培老人边走边诵经,到了冈仁波齐他坚持朝拜,完成了心愿,此生无憾,在神山的庇佑下,驾鹤西去。看到他宁静的睡脸,我感觉到了圆满。
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期盼,只要走在向前的路上,就是心安,心安即是归处。
人生可以是垃圾场,也可以是游乐场
有一次,听一位老师分享她带团去印度的有趣经历:
我带着大部队去印度的母亲河,别以为电影中拍出来多美,其实那边环境极其糟糕,就像垃圾场一样,到处是动物的粪便屎尿,商贩菜农的烂菜叶,烂水果,还有堵塞的交通,不绝于耳的鸣笛。当时,团队里的人都疯了,大家都很烦躁,颇有怨气。我想,这样是不行的,我就跟他们说:“你们就把这里当成是宝莱坞,我们是来参观片场的,你看那个卖菜的演的多认真。” 大家都笑了,更神奇的是,当大家试着去换一种视角看待整个场域,每个人脸上都开始绽放笑容。
这个故事,给我启发很大。
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心,总有意外,总有不喜,那我们就要修炼自身,一秒拿起,一秒放下,迅速切换状态的能力。在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时,能够用一些方法(如听音乐、假想身处剧中、上帝视角看当下等)迅速切换到积极,快乐,心安的状态,因为只有心安,你才不会飘荡,才能沉静,才有归处。
人生可以是垃圾场,也可以是游乐场。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寻到自己心安的期盼,学会切换到心安的状态,不去打扰别人的的幸福,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安心走好自己的路。
心安即是归处,唯愿心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