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次降温到来,夜晚的寒风已经带着刺骨的冷。我一个人在社区附近的小道上散步消食,忍不住把双手环抱在胸前,尽量让衣服贴近皮肤,护着身上本来就不多的温度。虽然说人是恒温动物,我却时常能感受到身体的冷暖在切换。
黑漆漆的林荫道上,路灯黯淡无光,行人三三两两与我擦肩而过。这样的氛围真是熟悉啊,一个人在冬夜里迎着冷风独自行走,表面看多少有些落寞和凄冷,但我并无代入感,反而觉得这才是我习惯的常态。
从上学寄宿时期开始,我就常常独来独往,周日去学校,周五回家,基本都是独自一人。有时遇到冬日阴沉的傍晚,一个人在黑暗的竹林骑车还是会害怕,胆子也在那个时候练就。
大学四年,我同样敢在晚上去空荡荡的教室里自习,一个人在黑漆漆的校园散步。我不觉得那是孤单,反而很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不被任何人打扰,安安静静地看书或听歌。之所以选择在晚上散步,因为不怕被熟人撞见会尴尬,毕竟天黑之后很难看清对方的脸。
当然,我也不仅在晚上去散步,白天也喜欢一个人逛校园,不过会选择大家都去上课或者自习的空档,有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当时,学校体育场附近有一块还没有开发的空地,长满杂草,一整片绿油油的,并不比精心规划的草坪差很多,我最喜欢就是走到这片荒草边上,静静地看风吹来时狗尾巴草摇摆的样子。
那时,内心的想法总是丰富多彩,从不羡慕那些在大学里谈恋爱的人。因为我总觉得这样美好的时光里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并不打算将宝贵的青春时间分给另外一个人。
早上一个人去晨读,没课的时候在校园瞎逛或者去自习,傍晚去俱乐部跳健美操,这样满的日程安排,甚至觉得时间不太够用。
工作之后,一个人租房子,过渡得十分自然。那时就经常加班,一个人回家,在楼下的饭店随便打包一份蒸饺或者炒饭,回去之后狼吞虎咽吃完,刷刷手机,不知不觉就睡过去了。睡一觉醒来已经是深夜,强打精神洗澡刷牙,重新躺下,没多久就又呼呼大睡。
记得同样是在冬天,下班回去路上发现降温了,于是心血来潮就去逛街买衣服,因为家里已经没有替换的冬衣。一个人走入灯红酒绿的热闹街区,走进第一家店的时候确实需要鼓起勇气,不过很快就适应过来。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孤独级别的评估表,上面包括一个人去餐厅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逛街……等十个事项。在我已经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基本都做过,包括一个人去医院看病,不过级别表上的这一项好像是“一个人做手术。”
我还试过一个人坐凌晨的末班公交车,在安静无人的马路边上足足等上半个多小时;也试过在凌晨被不识路的的士司机在陌生的街头放下,一个人默默跟着导航走回家;还有上通宵班时,一个人在公司偌大的餐厅里热便当……
经历的当下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如今回头看却有些心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