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必读为《构建教育责任共同体:“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中家校社合作研究》,选读的是《社会治理视野中的社区教育力及其提升研究》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构成》。其实已经断断续续看了很久,一直没有充裕的时间留给阅读这三份材料。一是读着有点艰涩、枯燥;二是工作忙碌,没有大量充裕的时间;三是个人没有合理利用时间。工作、生活都是忙碌的,但是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还是自己在找理由罢了。
阅读类似偏向理论的文章,总是很茫然,一边圈画一边记录,除了关注到一些关键词、关键信息,其它就没有多少印象了。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共读共写的活动,一群人在李教授的引领下一边读一边写一边实践,过的是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10月份的读后感一拖再拖,不知从何下手,只能从最简单的三方面入手。
一、困惑点是什么?
之前阅读《家校合作指导手册》时,关注到的是教育共同体。
教育责任共同体是什么?通过阅读,知道了这一共同体由各种教育责任相关者组成,既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专门教育机构内部的教育责任相关者,又包括作为教育重要支持力量的政府、社会公众和团体、学生家长等专门教育机构外部的教育责任相关者。这么一读,教育责任相关者真多。那么,如何将教育责任相关者真正合作起来,劲往一处使呢?
“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是怎样的呢?这又是我非常不熟悉的概念。我想这是与我阅读匮乏息息相关的,今晚阅读了李教授在微信群分享的潘虹老师的读后感,我下单了《天地人事:叶澜终身教育思想研究》,我太需要阅读这本书了。当我纠结“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时,又下单了《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没有阅读的基础,没有对话的资本,所以读起来感到困难。
二层次三因素论是什么呢?“生命·实践”教育学所追寻的生命精神与生命发展之道具体是怎样的呢?我想只能通过阅读,让自己能够理解,阅读是对话的前提。
学习样态是什么呢?从概念上来看,学习样态不仅涉及学习需求、学习场所、学习资源、学习对象、学习方式、学习成果等多个方面,还包含教育使命感、价值观以及跨界领导力。学习样态这么丰富,如何实践呢?如何能够真正利用起来呢?
对比阅读这三篇文章,有一个很清晰的感受是家校社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我的惯性思想还是以家班合作、家校合作为重点,而忽略了社区,这启示我:要积极搭建平台,挖掘可用的资源,努力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二、迷茫点在哪里?
文中有理论,也有案例,但是大篇幅以理论为主,读起来有点深奥,只感觉很有道理。
叶澜强调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之生命活动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并提出了研究提高个体生命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效应”问题。
在谈论综合活动时,叶澜反复强调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它是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以主题和项目(不是学科)为活动构架,以学生的全程参与(包括策划、组织和总结交流等),主动承担责任,产生积极发展效应为开展活动的原则。……师生关系在综合活动中更强调合作、平等,相互欣赏,相互成全。”
以学生立场为原则的综合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是极有价值的,活动的主题也很多。我每日沉浸在班级中,班级便是一块肥沃的土壤。
那么,结合一年级班级特点、班主任个人特色、班级具体情况等因素,哪些主题的活动是可以开展起来的呢?
这需要我好好反思,而不能将每日时间和精力淹没在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上。我觉得一线班主任是需要结合自身特长、优势,做一些更有创造力的事情。
三、实践点是什么?
一直以来,我都对家校合作非常感兴趣。经过这次阅读,我意识到不仅仅把眼光局限在家校合作,还要关注到社区、社会、政府等,努力挖掘更多的教育者形成教育责任共同体,创造出不一样的教育价值。
一年级新学期已经两个多月,一年级和幼儿园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学生面临的是时间适应、拼音学习、每日跳绳、每日作业等问题,这让一些家长也措手不及。
我了解到部分家长会产生焦虑情绪甚至陪娃读拼音到崩溃的边缘,我女儿读一年级的时候,自己也是这样子过来的,特别能够理解家长们的心情。不可否认的是,家长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状态。如果家长能够首先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都以更加积极的、最好的状态展现在孩子面前,那该多好!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带动力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藏着无限的潜力的。
每一个孩子就像一粒种子,只要我们给予阳光、雨露,他们就会按照各自的节奏冲出土壤,慢慢茁壮成长!这里的“我们”是老师,是父母,是伙伴,是亲人,是同学,还是其他一些相关的教育者。
我是多么幸运来到新城,还遇到了我们班积极给力的家长,我下定决决心我的实践点之一就是要将积极心理学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彼此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氛围,一起幸福成长,一起面向未来!
网友评论